《大唐诗人事》长篇连载

非凡网 44 0

  第一章 引言

  这是一本勾勒大唐诗人人生轨迹、映射唐诗背景的书。

  为什么写这样的书?

  因为我觉得大多数人同我写作此书之前一样,并没有真正读懂唐诗。

  比如我们读李白的《独坐敬停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这首诗清淡得如同王维、陶渊明,如果不看署名,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不会想到这是那个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李白所写,显然与他“飘逸豪放”的诗风大相径庭。说实话,如果您不了解李白写这首诗时的情景,读这首诗时除了觉得具有王维一般的禅意外,您真的不会再有其它的感动。但是当您读完我写的“李白”这一篇章后,再读这诗时,我相信您一定会有种忍不住想哭的冲动!

  再比如,我们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字面的意思相信谁都会懂,但这首诗如果仅仅是您读懂的字面意思,那就称不上是“诗圣”的千古名篇了。

  读这首诗时,我们脑海中一定要有这样一幅场景:衣衫褴褛的半百老人杜甫,抓住一位同样满脸沧桑的老人胳膊,颤动着花白胡须,却始终说不出话来。

  为什么诗圣会悲感交激成这样?因为这位可怜的老人居然就是当年红遍京城的天王巨星级的歌唱家李龟年!

  想当年,这位歌唱家是出了王府进相府的人,普通百姓是难得一见的啊。可如今,这位歌唱家竟然流落到潭州这么个小地方,而且跟诗人一样苍老不堪,甚至靠卖唱养家糊口。

  至于两人相逢的地点,您可以脑补为街头或者小型宴会上,反正您脑海中有了这幅场景,您就会读到这首诗后面的“此处省略一千字”和“此处省略一万个感叹号”。也只有看到此诗后面的省略号和感叹号,您才能说自己已经读懂了这首诗。

  其实这首诗背后的人世沧桑过于沉重,并不适合少年儿童阅读。

  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完全读懂唐诗不易。但是,您若耐着性子读完我这本书,我相信您再读唐诗就会容易得多。因为这本书会送您真正读懂唐诗的秘诀!

  这个秘诀并不神秘,其实就四个字:知人论世。

  “知认论世”是“知人”与“论世”的合称,而我就是要从这两方面给大家做点事。

  一:知人:就是真正了解诗人。真正了解诗人,就要看清他的人生轨迹,了解他的性格,这是我要帮大家做的头等大事,我的目标是让一个真实的诗人活跃在您脑海中。

  这件事很难,难就难在“真实”二字。大唐诗人的人生经历早就遗落在各种文史趣闻里,都很零散化、片断化,文学史中关于诗人的生平又多标签化。将这些零散、片断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勾画出诗人较完整的人生轨迹,这样的事,如果以写小说的手法去写,并不难。可又违背了我要坚持的“真实”初衷。

  这很矛盾,而我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在详细研读史料的基础上,抽取诗人的性格特征,然后按照性格逻辑,串通事件,形成诗人较为完整的生活轨迹,让诗人活跃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我笔下的诗人不一定具有励志作用!

  二:论世:就是解释清楚社会与文学发展的背景。这两方面背景其实都有史料可查,写起来并不难。但是让复杂的唐朝背景融入到书中,要让大家都能读得懂,都有兴趣读,还不能出现误导,这又不容易哦!

  由此看来,写这样的书是难上加难,但既然选择了,我就义无反顾地写下去。写得怎么样,那还得由您给个评判,如果能提出好的建议,那我给您鞠躬!

  我唯一害怕的是,您喷我吹牛。

  鲁迅先生在至杨霁云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己被做完,之后尚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这句话道明了大唐以后文人的尴尬,谁再提笔写诗,都有一种“关公面前耍大刀”的胆怯。所以宋人干脆另起炉灶写词,元人赶紧抢了曲。待到明清时,文人们一看韵律文字形式都被前人霸占完了,便写起了小说。到了上个世纪初,中国文人一看没得写了,便干脆将古文一股脑推翻,折腾起白话文学来。时至今日,白话文学发展得也差不多了,又恰逢大变局时代,中国文学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新形式呢?我们拭目以待,喜欢思考的读者不妨作一些有趣的探讨(扯远了)!

  大唐诗人们给后人造成了不好意思写诗的窘境,如此生猛,却是什么原因呢?

  除了社会和文学发展的基础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位生猛的带头大哥!

  这位带头大哥其实写诗的水平,就如水泊梁山的宋江之武功,在众好汉中排不上号。但他有号召力啊,他的号召力可比宋江还要强上百倍哦。

  他的一句话,便点燃了大唐千万读书人吟诗的激情,甚至为诗痴狂、苦吟白头也无怨无悔!

  这么有影响力的带头大哥是谁呢?

  那么,本书就从这位带头大哥说起。

标签: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