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欣赏1——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音乐如此,做人也是如此。李白其人其诗堪称“阳春白雪”。后世对李白的总体评价是:仙风道骨,豪放飘逸,自视甚高、睥睨万方,率性而为,百无禁忌。李白的诗作中有两样不可或缺的东西:月与酒。月光朦胧,醉眼朦胧,能看到什么?只能看到自己。
李白涉及月、酒的诗句可信手拈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心雄万夫、睥睨万方的率性,他对月与酒的情有独钟,这性与情中间有什么必然的情感联系呢?——我认为,李白的性,决定了他的情,而两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充分体现在《月下独酌》这首诗中。
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中高格调且率性者,必然会付出代价,最大的代价是身陷囹圄或冤死,最小的代价大概就是孤独了。唐朝的政治很宽容,所以李白遭遇的只是孤独。请看:“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寂寞就是孤独。前句说得很对,后句却有为自己狂饮开脱的嫌疑了。再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为什么愁?寂寞孤独之哀怨也。继续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孤独之余,只好对着不动的高山发起呆来!——很显然,李白感到了深切的孤独。
李白的孤独是深切的,是他睥睨世事的个性所决定的。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如此高估自己,能看得上谁呢?所以李白没有朋友。即便十分崇拜他的杜甫,李白基本也是拿来开开玩笑,说杜甫“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你挖空心思写诗,搞得自己骨立神消,何必呢!李白写诗,向来一挥而就。他对自己的才气非常自信,相信总有一天会飞黄腾达。
然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心比天高的李白等啊等啊,好运就是不来
,于是只好给自己打气了。
最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运气是来了,但还得顺人脸色才行呀,这完全不符合李白的个性,于是不得不放弃一展宏图的“壮思”。俗话说“高不成,低不就”,怎么办?空有经天纬地之才(古人很奇怪,觉得能写好诗,就能治理好国家),没有朋友,只留孤独陪伴,于是月与酒成了李白的最爱。长空明月,高洁孤独,与李白的心境吻合,而醉酒后的情绪高涨,便开始陶醉于凄清孤独,自得其乐起来。
明白了李白的心境,再看《月下独酌》,可谓句句透着无奈的孤独。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没有知己,只能邀请明月作伴;喝酒的最佳人数是三到四人,于是便邀请影子,“对影成三人”——很洒脱,但实在是一种聊以自慰。喝醉了就开始唱歌跳舞,但没有观众,所以只能是愁思的发泄,不是表演!谁都知道,喝酒能喝到唱歌跳舞,如果不是暂时错乱,便是有郁闷必须排遣。李白应该属于后者。唱歌跳舞是对着观众的,而且会注意观众的反应。李白也不例外,他发现月亮这个观众走来走去不肯离开,似乎与自己有共鸣。又发现自己的影子乱七八糟的,暗示自己不安定的心绪。——李白醉了,但心里清楚,月亮和影子不是观众,不能与自己进行情感交流。这时候,即便瘦骨嶙峋的杜甫在也好呀,但是不在。李白此生只能交把月与酒当朋友,像屈原一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李白有一首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几乎人人会背这首诗,大家都认为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对普通人的情义。但是,这正说明李白能交往的朋友实在很少很少,一个普通的粉丝汪伦请他去做客,他居然就去了,而且还流连忘返,最后还赠诗一首。《赠汪伦》这首诗,说明李白急需朋友,饥不择食,只好“放在篮里就是菜”了。
没有朋友,只好与酒、月为伴,但明知这不过是聊以自慰,但也只能“永结无情游”。这里的“无情”,是指李白无法跟它们进行情感交流,而李白非常需要情感交流,否则为何说“无情游”呢?
自视甚高,洒脱,超俗,醉歌,寻欢,这些高雅形象的背后,是难以排遣的寂寞孤独,是一颗“独醒”而无奈的心灵。
标签: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