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为何被认为苏轼以后第一词人?

非凡网 71 0

张孝祥为何被认为苏轼以后第一词人?前言宋朝汤衡在《张紫微雅词序》中提到:

“自仇池(苏轼)仙去,能继其轨者,非公其谁与哉?”(汤衡《张紫微雅词序》)

汤衡说,苏轼去世以后,能够继承苏轼风格的,除了张孝祥还能有谁呢?

一、张籍的后代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他是中唐诗人张籍的七世孙。

张孝祥自幼饱读诗书,16岁通过了乡试(宋史 :领乡书,再举冠里选)。23岁,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成了宋高宗赵构钦点的状元。

状元本来内定秦桧孙秦埙(宋史 :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曹冠又次之),可惜这秦桧孙子不入赵构的法眼,被换成了张孝祥。

张孝祥抢走了秦家的状元,还上书为岳飞鸣冤 ,而且又拒绝了秦桧党羽曹泳提亲。 于是怀恨在心的秦寻衅将张孝祥的父亲下狱了。不过万幸的是,第二年这个奸相就病死了。

张孝祥的同榜进士中,有几位如雷贯耳的名字: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

状元高中以后,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至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 ,张孝祥官居临安,因为受到宰相汤思退的关照,一直升迁到中书舍人。

二、张孝祥 爱国豪放之词汤思退失势以后,张孝祥受到汪澈的弹劾而丢官外任。他回到芜湖闲赋了两年半,在这期间,宋金爆发了采石矶大战。

张孝祥的好友虞允文督师前线,羸弱的宋军竟然大败金军。 金主完颜亮败退后被叛军所杀,宋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矶大捷”。 张孝祥闻讯,填了首南宋难得一见的”祝捷“之词《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周瑜与谢玄, 取得了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大捷。虞允文率宋军取得胜利,激励了张孝祥,因此他也豪言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采石矶大战之后,双方暂时休兵。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养子赵昚(宋孝宗),张孝祥复官知抚州。 第二年,宋军北伐遭符离之败,损失惨重。 张孝祥来到了建康, 在建康留守张浚宴客席上赋了一首《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1163年张浚的隆兴北伐遭遇惨败,令宋廷不得已签下了《隆兴和议》。

张孝祥的这首《六州歌头》,引起了张浚的极其不适,以至于“魏公(张浚)为罢席而入”。估计张浚的心中五味杂陈,悲愤、委屈、痛苦、羞辱......

张孝祥为何被认为苏轼以后第一词人?-第1张图片-非凡网

三、旷达咏怀之词张孝祥本来受到汤思退的赏识,但是张浚偏偏也很欣赏张孝祥。而汤思退是秦桧之后的主和派代表,张浚则是主战派的人物,二人水火不相容。

夹在中间的张孝祥,有点像唐朝牛李之争时的姚合与李商隐。因此《宋史》评价说:

渡江初,大议惟和战,张浚主复仇,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门而两持其说,议者惜之。

张孝祥在这期间,几次罢官,几次被启用:

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宋史》

静江是广西桂林市的古称,在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他从桂林罢官北归湘江上泛舟时,填过一阕《水调歌头·泛湘江》: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泛湘江,自然少不了向屈原致敬,词中用了不少屈原的内容。这首词,正是苏轼风格中常见的旷达之情。汤衡说张孝祥继承了苏轼的衣钵,更多的应该指张孝祥的旷达之词。

另外一首《念奴娇·过洞庭》也是此时的作品: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首词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大气磅礴,是宋词中的超一流佳作。词中内容有景物、有人物、有议论、有抒情。开头三句和结尾两句,都用带有情感色彩的形象描写来表现。

“俄起知潭州”后,张孝祥又“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在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 孝祥请祠侍亲获准 , 准备返回芜湖故乡。在途中又填了一首《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沈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回首叫虞舜,出自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加上前面所写的:欲吊沈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可以看出张孝祥以屈原入词,似乎有所映射。

不过这时候的南宋,没有了兵戎之祸, 已经进入了宋孝宗在位期间的太平盛世:乾淳之治。

归乡不久的张孝祥,因病去世,年仅38岁。宋孝宗知道后,“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

四、张孝祥的婚外情

张孝祥为何被认为苏轼以后第一词人?-第2张图片-非凡网

1971年3月,在南京市浦口区白马村发现了一个宋朝古墓。墓室中出土铜印一方,六面有刻文,其中正面刻"张同之印",上方刻"野夫"。还出土墓志铭一方,铭记:

公讳同之,字野夫,世为和州乌江人,盖唐司业籍之后。......父孝祥,显谟阁直学士、朝奉郎,赠朝散大夫,累赠通议大夫........ 《宋故运判直阁寺丞张公埋铭》

张同之系张孝祥之子,但是张同之的母亲李氏并不是张孝祥的正室夫人。

张孝祥有两首《木兰花慢》被南宋黄升将其选入《中兴以来绝妙词选 》,并分别加上“离思”、“别情”的题目。据说,这两首词写了张孝祥与李氏的感情纠葛。

《木兰花慢·离思 》:

送归云去雁,澹寒采、满溪楼。正佩解湘腰,钗孤楚鬓,鸾鉴分收。凝情望行处路,但 疏烟远树织离忧。只有楼前溪水,伴人清泪长流。

霜华夜永逼衾绸。唤谁护衣篝。念芬馆重来,芳尘未扫,争见嬉游。情知闷来殢酒,奈回肠、不醉只添愁。脉脉无言竟日,断魂双鹜南州。

《木兰花慢·别情》:

紫箫吹散后,恨燕子,只空楼。念璧月长亏,玉簪中断,覆水难收。青鸾送碧云句,道霞扃雾锁不堪忧。情与文梭共织,怨随宫叶同流。

人间天上两悠悠。暗泪洒灯篝。记谷口园林,当时驿舍,梦里曾游。银屏低闻笑语,但醉时、冉冉醒时愁。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

这个词牌注意两处断句:青鸾送、碧云句;凝情望、行处路。 《木兰花慢》有12体,在这里大多是二、四断句,第二个字是韵脚(句中韵),不过张孝祥的这两首,在此处都不押韵。

令有一字逗:道、霞扃雾锁不堪忧;但、疏烟远树织离忧;这里和下阕的三、六断句不同:但醉时、冉冉醒时愁。

在《宋故运判直阁寺丞张公埋铭》写到:

妣时氏硕人。.......言于朝,愿回授本生母李氏,朝廷许之。

张同之墓志铭中所记的母亲是“时氏”,后面又写到,后来朝廷申请,才得以“回授本生母李氏”。

据说,李氏在张孝祥明媒正娶“时氏”之前,就已经为张孝祥生了儿子。

张孝祥为何被认为苏轼以后第一词人?-第3张图片-非凡网

结束语据南宋词人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张孝祥后来退居芜湖,夏天时好友虞允文(当年任丞相,位极人臣)来做客,张孝祥送别时饮酒中暑而死:

以当暑送虞雍公饮芜湖舟中,中暑卒,年才三十余,士论惜之。

结束时,老街按照惯例填词一首为作业。 《木兰花慢·结婚十九年纪念》:

落红飘万点,浑不觉、几春秋。又碧草连天,杨花遮路,蜜意难收。凭栏无边风月,幸池鱼林鸟少离忧。携手云霞俊赏,同心鸳梦追游。

华年十九水东流,芳思惹灯篝。念潘鬓如今,沈腰当日,回首悠悠。镜前音容无碍,笑人间、老大不须愁。遥对繁星河汉,桂华渐满楼头。

@老街味道

标签: 张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