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的由来是怎样?

非凡网 39 0

庙号,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上古时期,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于是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以表示恭敬。

  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

谥号产生于周朝。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以概括他的身前事迹和影响。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姬发,而称他周武王了。

  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这些字都有特定的含义。有时表彰帝王的功德,是美谥;有的则是恶谥。汉武帝的“武”就是美谥;隋炀帝的“炀”就是恶谥。

庙号、号法在秦朝时一度中断,因为秦王羸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

  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

标签: 范仲淹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