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叔 编撰
说到高适,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他那首极著名的七言诗《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研究者认为董大或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这首诗脱离了惯常送别诗的缠绵凄苦、欲去还留,胸襟豪迈雄阔,辞意直入人心,让临别不舍之情绪化为了慷慨激昂、乐观积极的鼓励,可谓别树一帜,故而传唱甚广。其实,这首《别董大》共有两首,其二是: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当时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无奈只是短暂的相聚,很快又各奔他方,于是写下了这两首赠别诗。第二首诗从壮阔的大场景里拉回到人生现实,感慨自己如鸟儿漂流浪迹,离开京师已有十多年了,却连请老朋友喝顿酒的钱都没有,但是大丈夫又岂能久困于贫贱与逆境,自是要怀抱信心、积蓄力量。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人,祖父是唐高宗时期的名将高侃。史书评价高侃“俭素自处、忠果有谋”,曾为北庭安抚使、陇右道大总管,率军出击突厥生擒车鼻可汗,以功升任安东都护。其后镇抚辽东,与薛仁贵大败高句丽,入为左监门卫大将军。高句丽残余复国叛乱,高侃又与李谨行再败之。高侃死后封平原郡公,谥号“威”,陪葬于高宗乾陵。史书上说高适少家贫、性落魄、不治生事,看来他没能享受到祖荫护佑。二十岁左右,高适到过长安,后游历梁宋,便定居在宋城,躬耕自给,一住七八年。二十八岁时,高适游历燕赵,先后曾打算投军朔方节度副大使及幽州节度使幕府。三十二岁时应征赴长安参加科考,不中。三十五岁在返回宋城途中,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其后十年间高适长居宋城,也曾短暂出游魏赵、荆楚、齐鲁等地。直到四十六岁时,受睢阳太守张九皋的举荐,高适应有道科,中第,被授封丘尉。三年后毅然辞职,客游长安,不久入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五十二岁时拜左拾遗,旋即转为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次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高适随玄宗入蜀,获擢拔为谏议大夫。是年末永王李璘谋反,朝廷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兴师讨伐。讨平永王后,又受命征剿安史叛军残余,曾救难睢阳之围。高适五十六岁时出任彭州刺史,一年之后改任蜀州刺史,又三年,迁任剑南节度使,期间西南松、维、保三州诸地为吐蕃所攻陷,高适不能救。翌年,严武代为剑南节度使,高适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再一年卒,享六十二岁,朝廷追赠礼部尚书。
高适年轻时有游侠之风,常以建功立业自期,却一直得不到机会,于是或耕读渔樵,或到处漫游,而饮酒既是他的爱好,也成了他寄托情感与志向的载体。他曾写诗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高适并不是真心喜好田园生活,壮心卧腹,才力不申,他一直在等待机遇,等待一个郦食其得遇刘邦那样的机遇。在另一首题为《闲居》的诗中,高适把这种等待的漫长所造成的不耐烦清晰地表露无遗:“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如此长久的空虚寂寥中,酒成了诗人唯一的安慰剂,举杯自我慰籍,胜过邻里之间的互通有无,胜过亲朋友人的来往赠酬,《秋日作》云:
端居值秋节,此日更愁辛。
寂寞无一事,蒿莱通四邻。
闭门生白发,回首忆青春。
岁月不相待,交游随众人。
云霄何处托,愚直有谁亲。
举酒聊自劝,穷通信尔身。
然而高适不是那种坐得住的人,喜好游历也因此结识了不少朋友。北游燕赵时结识了王之涣、王昌龄、郭密之等人,既是诗友又是酒友,登楼临台,啸咏边塞,高适把他们视为贤交。初在长安时,高适结交了张旭、颜真卿等人,他们都是书法大家,张旭极其好酒,书字前必先饮酒至狂,故号称张颠。有一次高适在淇上别业喝得大醉,写了一首诗赠张旭:“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客游梁宋时,高适与韦参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弹棋击筑,纵酒高歌,惜别时惆怅惊心,涕泪沾巾。天宝三载,四十四岁的李白因宫人谗言而渐疏于玄宗,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东游,在洛阳遇到了小自己十一岁的超级迷弟杜甫,二人相约下次到梁宋访道求仙。这年秋天,他们如约到了梁宋,在此意外巧遇了高适。高适小李白三岁,长杜甫八岁,虽际遇有别,各有志向,但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是相同的。三个驴友结伴畅游山川胜迹,饮酒赋诗,谈天论地,过了一段逍遥惬意的团游日子。
男儿本自重横行,功名上大器晚成,究竟也算是得偿所愿。然而高适一辈子,真正动人的实则是他的诗酒人生。高适是唐代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爱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少年、原野、狐裘、边城、虏酒、骑马、打猎等等意象,从短短二十八个字的描绘中破空而出,宛若眼前,特别是虏酒千钟不醉人,豪迈雄健,野放洒脱,这何尝不是高适心中期望的自己。北游燕赵后,高适从蓟北返乡,途中经过邯郸,叹交道之薄,慨时事无求,但与游侠子饮酒射猎相娱乐,以慰籍世态炎凉之际遇,以寄托壮志难酬之激愤,于是作《邯郸少年行》: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除了边塞诗,高适的赠别诗也非常出色。古人送别时常常置酒于长亭或柳岸,所以赠别诗大多亦是酒诗,如前文提到的《别董大其二》。赠崔二的诗中说:“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赠李少府的诗中则云:“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另一次送李少府时又道:“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雁飞,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送别蔡山人时怅然感慨:“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时,挥毫写道:“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远路鸣蝉秋兴发,华堂美酒离忧销”;送李侍御赴安西时勉励道:“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送别韦五时唏嘘不已:“徒然酌杯酒,不觉散人愁,相识仍远别,欲归翻旅游”;送别耿都尉时不惜挥钱如土:“翩翩白马来,二月青草深,别易小千里,兴酣倾百金”;而对于他极看重的朋友韦参军,两人别离时高适深情写道: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南湖野客评曰:高达夫漫有侠士风,气骨落拓,不拘小节,隐迹于山林草泽,著意于家国天下。耻以科途逡巡于官场微末,愿纵豪情奔走于将军帐下,才信大可任重,志拔高能建功。达夫半生困穷,或躬耕取食,或浪荡游历,然从未退废,知天命方得际遇,长袖善舞,辗转腾挪,竟博出锦绣前程,雄镇一方,高蹈朝堂。此或为否极泰来,时运逆转,更可谓锲而不舍,终有所成。窜在江湖之时,喜交游,好饮酒,是以边塞马蹄声闻于诗章,长亭柳岸歌咏于酒盏,激壮苍茫而不悲凉,荒渺深沉而不哀切。达夫饮酒,不羁于求醉,动情于怀人,调响纵横,勾角涯涘,浮沉闾巷之间,进退山川之外,雄气高秉,肝胆所向,直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赠别语,豪宕快意,如仗剑行走天涯。酒仙榜邀达夫列坐仙班,号为「酒侠」。
参考文献:
1. 后晋赵莹《旧唐书·高适传》
2.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高适传》
3.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
标签: 王昌龄的赠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