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生是怎么样的?

非凡网 51 0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曾任太子少 傅。后人因此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祖籍太原。后迁下邦(今陕 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父亲皆以明经出 身。十多岁时,因避战乱,只身漂泊江南。

  他读书勤奋,二十九岁中进士, 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初仕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 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授官盩厓室尉。此时,写了脍炙人口的《长恨 歌》,和反映农民困苦的《观刈麦》等诗。不久入翰林学士。又做3年左拾 遗。白居易踌躇满志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 白居易面对社会现实,深感有“为民请命”的责任,而最高统治者的信任, 又使他觉得有此可能。于是,发出了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呼喊, 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不怕牺牲,不计个人得失:“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 咿。常憎持禄位,不拟保妻儿。养勇期除恶,输忠在灭私! ”这不仅是白居易 的政治态度,也是他的文学创作态度。

  当校书郎秩满时,他“闭门累月,揣 摩当代之事”,写成《策林》七十五篇,提出人民贫困的原因是“官吏之纵 欲”,“君上之不能节俭”、“财产不均,贫富相并”。他要求统治者“以天下之 心为心”,“以百姓之欲为欲”。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谏之道”。在任左拾 遗期间,一方面履行谏官职责,“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 下利害无不言”;一方面利用诗歌配合斗争,“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

  《秦 中吟》和《新乐府》等许多讽谕诗像利剑一样射向黑暗的现实,刺痛了权豪 们的心,使他们“变色”、“扼腕”、“切齿”。然而白居易却“不惧权豪怒”。 不惧权豪怒终受权豪害。元和十年(815)盗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是有 史以来的“国辱”,首先上疏请捕贼,权贵们怒其越职奏事,造谣中伤,借机 将他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心中明白:“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被贬之后的白居易“换尽旧心肠”,虽然写出《琵琶行》和《与元九书》, 唱出“不分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边生”的微辞,但是人生态度已转向消 极。随着政治环境日益险恶,逐渐滋长了佛、道思想。他把儒家的“乐天安 命”、道家的“知足不辱”、佛家的“四大皆空”揉合在一起,作为明哲保身 的法宝。

  他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面上灭除忧喜色, 胸中消尽是非心”。白居易沉默了,“世事从今口不言”。他认为“多知非景 福,少语是元亨”。为避牛李党争之祸,他采取中隐之路,不做朝官而做地方 官,以地方官为隐。于是力求外任。任杭州、苏州刺史之后,又以太子宾客 分司东都,在洛阳度过人生的最后十八年。

  在消极思想的支配下,白居易写 了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讽谕诗”虽然不写了,在不触怒权豪而又 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白居易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在杭州筑堤浚井,至今尚 有白堤在西湖。在苏州,苏州人民对他感情深厚,离任之日,“苏州十万户, 尽作婴儿啼”。

  在洛阳“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会昌六年八月, 白居易病逝于洛阳,葬于洛阳龙门山。

标签: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