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唐贞元年间的进士,曾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被贬至江州。842年,他以刑部尚书致仕还乡,后卒于洛阳的香山。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章文字贴切,平易近人,不识字的老妇人都能理解。晚年的白居易寄情于诗酒,自号为醉吟先生。
他曾与元稹互相酬咏,人们号为“元白”;后又与刘禹锡齐名为“刘白”。著作有《白氏长庆集》等。白居易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慧。传说,他出生后才七八个月,就能识别 “之”和“者”等字,三四岁时便学着写诗,并且能够辨别声韵。尽管有如此好的天 赋,但他一点也不骄傲,而是更加努力,精益求精。
白居易的家人以及周围的亲友 也经常给予他很大的激励和督促。这使得青少年时代的白居易读书格外用心。六岁那年,白居易正式入学读书。他学习异常刻苦,往往是白天练习写赋,晚 上则又攻读经史子集,中间学习累了就试着写几首诗。直到累得实在睁不开眼睛, 才肯上床休息。
他听老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于是把每一篇都反复地读许 多遍。白居易长期坚持朗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于口舌生了脓疮。他伏案 读书时,累了就用双肘支撑身体,久而久之,臂肘上长了一层厚厚的茧。白居易读 书求学时付出的艰辛可见一斑。尽管如此,他的进步仍然很慢,这让他十分苦恼。
他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太笨。老师看出了他的心思,告诉他:“进步得慢不是因 为你笨,也不是你下的工夫不够,而是你学习的方法不对。读书人最忌讳‘读死书, 死读书’,那样的话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出息,读书要讲求活学活用,这样学问才会 有长进。”听完老师的一番话,白居易如梦初醒,从此一改从前的学习方法。
老师教 的每一篇诗文,他不但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要细细地品味其中的深层含义。有的时 候,某一句话在课堂上领会不了,他就在回家的路上加以揣摩,甚至躺在床上还在 苦苦思索。一旦眼前一亮,明白了,便兴奋得不得了。
标签: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