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故事(3) 2006-06-12 09:08:21
第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鬼故事叫《腊八粥》,1998年,表姐讲的,现在想想或许更应该叫灵异故事。故事并不复杂,很简单。说的是一个男人,从小记事起,每年腊八节晚上,都要做同一个梦。他梦见自己来到一个古老的胡同,然后走啊走啊,似乎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最后,来到一个古旧的人家,推开门,是正间的客厅,对面摆着一张旧式的八仙桌,八仙桌上放着一碗腊八粥。一个女人的声音在他身边回荡:吃吧!吃吧!然后他就把粥吃了,感觉非常香甜。这个梦他大约做了三十年。三十年后的某一天,他出外旅行,偶然来到一个偏远的村庄,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四周的场景非常熟悉,猛地,他想了起来,这不就是自己梦里的情形?他有些迷惑了,夹杂着恐惧。最后,索性硬着头皮,继续走了下去。
果然,梦里的人家出现了。他叫了一声,似乎没有人,禁不住好奇,推开了门,果然正厅里就摆放着一张八仙桌,但看情形,远比自己梦里的那个旧得多了。令他震惊的是,桌子上面竟然悬挂着一幅遗像!正在这时候,主人回来了,是位老太太。来人连忙解释,将自己的情况诉说了一遍,老太太打量着他,问了他的生辰八字,这才发现,原来跟自己的丈夫去世的日子是同年同日!当年,两个人非常恩爱,老太太的男人生前最喜欢吃的就是腊八粥,所以,他去世的三十多年来,老人家一直没有忘记,每年的腊八节这天,给他做一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
表姐讲完后说,这个故事是个台湾人写的。但直到现在,我仍不知道作者是谁,叫什么名字。故事本身,确实让我担心了很长一段时间,一个问题总是困绕着我:难道,这个世界真的有脱胎转世一说?毕竟自己那时候还小,太容易轻信别人了!再就是,八年前,似乎在创作上,国内还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鬼故事概念。一提鬼故事,要么是聊斋,要么就是一些不靠谱的民间传说,跟严肃的小说似乎没什么关联,跟现代人的生活也关系不大。
八年的时间,变化真大啊。现在再看看,无论网上,还是书店,带鬼的小说似乎远要比以往带色的小说吃香得多了!作者呢,也更新了一茬又一茬,如今,自己也开始写这个玩意了,其实促使我从事该题材创作的原因有许多许多,但冥冥中,谁又能说清,其中又有多少跟自己当年听《腊八粥》有关系呢,
附录一则自己新写的幽默鬼段子:鬼手
当时我还在外地上学,即将寒假,有一天,觉得脖子很不舒服。
开始发现这种情况,还是早上洗刷时,总感觉上面像多了双手,在掐自己。所以,活动起来非常别扭。
最初,自己也没在意。直到课上到第三节,才突然担心起来。
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部泰国电影。
电影的名字、具体剧情,现在忘了,只记住了里面的一个情节,而且印象还相当深刻。讲的是一个杀人犯作案后,脖子也是相继出现一系列症状。影片最后,才揭开谜底。原来一直以来,有个女鬼爬在他身上。
余下的课,我再也听下去了。昏昏噩噩,捱到中午。
午饭时,有朋友心明眼快,看出了情况,便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支支吾吾,还是说了,甚至包括影片内容,滴水不漏。
几个人围着我,一阵紧张,不知所措,只是唧唧喳喳地交换意见。
期间,我发现睡在上铺的张吉始终打量着我的脖子,一声不吭。
这时,他突然伸过手,一把拉开我的羽绒服!然后,阴阴地盯着我,笑道: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先生,你的毛衣好像穿反了!”
达芬奇密码 2006-06-10 22:14:13
最早看到这部小说是在一个商场。商场里摆了无数的货品,也摆着零星的一些畅销书。畅销书大多是商业管理类,此书夹在里面,自己也没来得及翻,就给误解了。所有的书里,我最反感的就是商业一族。倒不是对经商有什么意见,总觉得这类东西的内容,要么将人当傻子,要么就是变着法儿的教人学坏。略过不提。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本挺出名的惊险小说。上过几个有名的畅销榜,眼下,又有人拍成了电影。
影片我是今天看完的。之前读了点小说,只是个开头,分不出好坏。电影看完了,才发现,确实不错。首先题材本身就已经吸引人:宗教。而且还是世界第一大教派——基督教。另外,还有密码、名人名画等等一系列敏感话题。尤其影片进行到关于圣杯与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的解说部分,我认为堪称精彩,就电影来讲,也是最闪光的地方。可惜,其中的许多内容,据说是作者借鉴,而非原创,效果不免大打折扣。
总之,影片还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码小说,我仍有兴趣再接着过上一遍。再就是圣经,身旁虽然有本,一直还没来得及读。以前总认为,老外对中国的传统所知甚少,看完影片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师夷长技以治夷。哈哈,看了我们都还差得远。
鬼故事(2) 2006-06-08 18:58:05
许多人也许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就是读一篇小说,如果作品本身的情节性很强,自己就会不由自主地随着作者本人的思路猜测下去,直到结局。写实作品一样,侦探小说一样,鬼故事也是一样。
我喜欢一切出人意料的故事。
写实作品在这方面似乎要求并不严格,它还有细节,这对小说来讲也很重要。但如果换成侦探和鬼故事,就不同了,欠缺了叙事上的出人意料,作品似乎就要面临破产,或者也可以说成是——跑题。
如何打造一篇好的侦探小说或鬼故事,也就成了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就如同作者和读者玩一个有意思的游戏,比如捉迷藏。如果作者本人的手段并不高明,显然这场游戏玩起来也就不过瘾。毕竟这是个聪明人的游戏。
我觉得自己还不够聪明,通过这方面的写作、阅读和学习,可以向这个方向逐渐靠拢。就像自己在一个帖子里对一位朋友说的那样,自己还年轻,觉得创作上想象力的培养,对自己目前来讲最重要。
以前我曾在日记里唠叨过,看国内的创作,无论影视还是文学,再比较国外,许多地方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其中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想象力,技术上的问题可以用金钱和时间去解决,但想象力就不行,我觉得它对所有的艺术家来讲,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们没有好看的侦探小说,也没有好的科幻作品。武侠和玄幻的东西倒不少,但我总觉得,他跟自己心中的想象力毫不相干。毕竟,荒诞并不等于想象力。
诗歌是这样炼成的 2006-06-05 12:03:32
下面我要讲述的一种诗歌弄法叫:凌迟。
该写法浅学易懂,相信很快您便能在我的带领下,凌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圆你一个做诗人的梦。
为了演示该弄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我们不妨现将一首诗歌成品取出,供大家欣赏。
在这里,需要进一步补充说明的是,该作品的作者正是笔者本人,之所以诗选自己,并非因为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目睹的那样,诗选或文选活动里所存在的严重帮派圈子意识,而是因为,如果真选了别人,恐怕对方又不识好歹,骂自己。
好了,废话到这里就不多说了,开工开工!以免影响一些同学的学习热情。
选诗如下:
作家与政治
想弄政治的去从政
想搞文学的去写作
政治对作家来讲
连第二职业也算不上
如果想给人民改下社会,办点实事
干脆放下笔杆子,去跑官
官跑不上
就学甘地——从事民运
没必要一个社会的进步
全压在少量的作家身上
那样,这个国家
永远也不会有出息
作家是软弱的
文字是软弱的
毛的话
枪杆子里出政权
鲁迅的话
孙传芳,只能给大炮轰走
李敖的话
我写这么多
有用吗
其实没有用的
很快,问题出现了,有些同学或许会问:这首诗嘛意思啊?看不懂!不要紧,下面我就将这篇诗作的对立言论给大家贴出来,各位可以对照学习。
“现在的诗人作家们也就是一群耗子而已矣!呵,看耗子也不是啊——耗子还为自己自由的生存环境而努力呢,现在所谓诗人作家们鼻孔只要能出气,那是不管自己是趴着,还是跪着做人啊。”
详情见下:
由此可见,这首诗歌的本意是在嘲讽,而且不仅仅是对抛出“耗子”言论本身的嘲讽,还有中国传统思想里文以载道的精神。
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依照诗人的看法,文,显然是载不住道的。一个想载道的人,与其从文,不如从政,那样倒应了一句俗话:好钢用在刀刃上。并且,诗人在其中大胆断言,如果大家真的一味相信:道能载于文上,那只能是最终导致:“这个国家/永远也不会有出息”
先不管作者的观点是否成立。仅就这首诗歌,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最后所引用的三个人的言论,它正好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因为言论者的特殊身份,使得言论本身也显得掷地有声,回味无穷。
由此可见,这也是诗歌中难得的一篇言之有物的文字。
其实呢,许多人也许不知道,这首佳作事实上,另外还有个版本,具体如下:
作家与政治
想弄政治的去从政,想搞文学的去写作。政治对作家来讲连第二职业也算不上!如果想给人民改下社会,办点实事,干脆放下笔杆子去跑官!官跑不上,就学甘地——从事民运。没必要一个社会的进步全压在少量的作家身上!那样,这个国家永远也不会有出息!
作家是软弱的,文字是软弱的。毛的话:“枪杆子里出政权!”鲁迅的话:“孙传芳,只能给大炮轰走!”李敖的话:“我写这么多有用吗?其实没有用的。”
从中不难看出,这哪里是诗,简直就是训人!我们差点被它蒙蔽!如果这也叫诗,那么我们不妨把人家的那段话也拆一下,起个名字,岂不也成了诗歌作品?
现在的诗人作家们
也就是一群耗子而已矣!
呵,看耗子也不是啊~
耗子还为自己自由的
生存环境而努力呢,
现在所谓诗人作家们
鼻孔只要能出气,
那是不管自己是趴着,
还是跪着做人啊。
的的确确,文字里,我们隐约能读出一种郭沫若郭老的遗风。但如果说这不叫诗,那它又是什么呢?郭老在诗坛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所以,我们也只能承认,它就是一首诗了!
如此为诗,真真简单无比!
以前自己一向以为,这是属于本人的一个不传之秘,后来才发现,原来网上不少的朋友,早就对这点驾轻就熟,拆来拆去,
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品都以这种方式,披上诗歌的大衣,在我面前搔首弄姿了。虽然创作权上,咱已不能说最早该属自己,但命名权,还是不想就此轻易放弃,所以,在这里,我郑重声明,自己第一个给该弄法起出这个酷名字,叫凌迟。
标签: 基督教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