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溽暑,但凡精神上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避暑消夏去了。俺本来也想跟正常人一样休息一下,但想到答允种桃道人先生写篇正经八百的文章,心里老是不塌实,所以就捂了满头痱子写了下面的东西,权当给各位夏夜闲聊提个话头。本来俺还想沿用前名《诗词的困惑》,但后来考虑还是叫《诗歌的困惑》较为精准一些。
《诗歌的困惑》
由于中国古代诗歌基本上以“相禅相续”为通变的发展道路,既在保持诗歌发展连续性的同时,以“变”为继承,不断推陈出新,也就在不同朝代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诗歌形式,象唐诗,宋词,元曲等等。俺认为,如果要研究某种诗歌的话,决不应仅仅局限于研究该诗歌的形式内容和所处的时代,还应该把该诗歌的沿革变迁来龙去脉了解清楚。比如研究宋词,与唐诗相比,宋词更倾向于对曲调节奏的追求。究其根源,,宋词虽然也是由古体诗与乐府诗发展而来的一种韵文,但受乐府一脉的影响更大,所以宋词与唐诗重对仗重合韵相比,更重曲调重节奏(严格意义上讲,宋词应该是歌)。所以,俺虽然是对古典诗歌的发展现状存在一点困惑,但还是要从古典诗歌的根源和变迁上一点点的剖析。
一.诗歌的功能
一般来说《诗经》(又称诗三百)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乃风土之曲,指采自民间乐曲,“雅”乃朝廷之乐,多为王都附近的乐曲,“颂”乃庙堂之音,是祭祖祀神的乐曲。由是不难看出,诗本源于歌。中国古代以合乐为歌,不合乐为诗。象汉五言分为古体诗和乐府诗,乐府合乐则为歌。永明以后,又以是否合韵辨体。至唐,由古体诗(五言,七言古诗)演变出讲究韵律对偶的律诗,但对合乐与否并不重视。后来白居易极力鼓吹的新乐府运动,主张以新题作新诗咏时事,虽然也不讲究合乐,但从文学角度看,却体现了乐府精神和审美风格,应该说还是真正的乐府诗。特别是白居易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明确提出了诗人对诗歌社会功能和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其实在此之前就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论语》中则有“兴观群怨”之说,其中“兴”,“怨”侧重于个体心灵感发的抒情功能,“观”,“群”侧重于群体审美时诗歌的教化功能。白居易显然较为看重后者,而他所极力推崇的杜诗更被推为诗史,特别是三吏三别体现出了非常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应该说新乐府运动体现一种较为积极的入世的创作态度。与此相反,倘一味强调抒发个人感受,沉迷于卿卿我我的往来唱和,追求辞藻,堆砌典故,恐失了诗歌的教化意义,沦为西昆 ,香奁之辈,可就贻笑大方了。
二.古意
唐代另一次大的文化复古运动,是韩愈为反对骈文而提倡新古文运动。新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章的现实意义和教化意义,屏弃魏晋以来的骈俪文风,主张“以文为诗”,既以古文笔法写诗,表现为“赋多,议论多,散文句式多”的特点,对唐诗的影响巨大。至宋,以苏黄为首的江西学派,更是遵循了“以文为诗”的原则。就内容来说,时事,谈笑,谐谑,人情,史实皆可入诗;从形式而言,铺叙,议论,抒情,白描,引据无所不用。而就诗歌的继承发扬方面,黄山谷又有“夺胎换骨”之说:“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模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夺胎重意,换骨重辞。然而,无论是白居易,韩愈还是黄山谷,他们提出的复古尊古的思想,都是以“变”为继承,尊的是古意,复的是古人的思想而非形式。那么,什么是“古意”呢?细细写来怕是一本书也写不完。俺既无司空图写《二十四诗品》的能力,所以索性偷个懒,借人诗句,打个机锋曰:“清泉石上流。”各位自己慢慢悟吧。
关于形而上学的复古者历代皆有,最叫人笑掉大牙的首推明朝的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极力鼓吹中国的古典文学。结果却仅袭秦汉盛唐之型,而失其神,所谓复古也就降而为模拟剽窃了。而与此同时,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一代宋词,竟长期遭人诟病,这也算千古一绝了。
三.变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曾写道:“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由于唐宋不同的时代风尚和审美情趣,使“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体现在绘画上,则唐多重彩工笔画;“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体现在绘画上,则宋多水墨山水画。这不由让俺想起了李苦蝉先生画鹰,讲究“以意为之”,将鹫,雕,鹰合为一体,显其神魄处着意夸张,无益之处舍弃;又如齐白石先生的虾,乃河虾,对虾二者之惬意的“合像”,讲究的是意境而非形式。俺想,体现在诗歌上,诗经以降,汉五言,唐诗,宋词,元散曲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在“意”上的一脉相承,同时也体现了先人为了顺应各个历史时期作出的种种“变”法,以使这些文化思想的精髓不因形式的湮没而流失。体现在音调韵律上,由永明“平上去入”的四声在律诗中简化为“平仄”两声的应用,就是唐人为了使律诗更便于普及,学习,写作而做的改进。在现代汉语中的四个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已经没有与古入声相对应的音调了;而一些字的读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韵书中出现了一些韵可以通用以及变韵的情况,并且一些新字新词的不断出现,使我们再也不能仅仅依靠什么韵牌匣子作诗填词了。那么,能不能利用现代汉语的拼音优势对诗词的韵脚作出一种系统的,细致的,科学的归纳,划分和定义呢?俺想,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证研究,非吾辈力所能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何文字形式所表达的思想,文化,一旦离开了语言土壤的滋润将不会长久。若吾辈一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图发展,恐怕自此天下再无诗歌矣!
标签: 第一部诗歌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