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让诗歌创作走出低谷

非凡网 44 0

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创作形式。从东方到西方,从中国到希腊,乃至世界各民族的文学起步大都从诗开始。、我国是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灿烂的诗文化。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问世,发展到唐代诗歌的鼎盛;从宋诗、宋词的崛起和繁荣,到清时的一代诗风的兴起,诗歌就像一条河,贯穿了文学史的悠悠长流。

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不朽的丰碑,它的社会效应,何止是在文学欣赏过程中的诗美价值,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是一种号角,起着为某一社会历史范畴的讴歌和呐喊作用。诗,或贬时弊、或斥奸佞、或振奋人心、催人奋起、陶冶情操,像一杯浓浓的米酒,盛满人间的爱与恨、情与怨。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发展到今天,时代又赋予它新的使命,将承担着社会文化的提纯,精神世界的净化与升华。然而自从有了电影、电视这种被称之为立起来的视觉文学之后,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文学似乎悄然让位。而书面文学中的小说、散文也排行为诗的兄长。诗歌这一开山文学形式反倒成了众多文学中的小字辈,在众多文学形式中似有退避三舍之趋势。

  诗本属高雅的文学形式,诗的灵魂,诗的精神,诗的意境,始终搏动在其它文学形式的脉管里。人们在评介其它文艺创作时,总是冠以“富有诗意”,“像诗一样美”,可见诗乃文学的境界。可是在当今多音共存的文学争鸣中;诗与其它文学相比,像个失败的商人,一时振作不起,显得相形见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诗的创作流向、品位、格调及欣赏者的文学取舍等诸多文化因素有关。

  以我私窥,诗被冷落,跌入低谷,表现在文化市场竞争上的失宠和欣赏者的爱诗每况日下,网络文学的出现又让诗歌创作走出低谷看到了希望,表现在网络诗人的崛起和欣赏者的倍增。近期在网上拜读了很多业余诗作者的新鲜诗作,写得很有诗味,他们带着沉寂后的清新格调登上了网络诗坛,自然吸引了网上读者,于是回荡起一种网络诗风的潮流。

  诗歌创作的自身精神价值,决定着在社会坐标中的有为与无为。回顾建国以来我国诗歌创作走过的发展历程:从以艾青、田间为代表的诗到李季和闻捷时期的诗;从李瑛和公刘到郭小川、贺敬之的诗歌创作,都强烈地表现了诗的时代精神,诗美的时代作用。及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的一代诗人崛起,像以顾城、舒婷、北岛等一代新诗大家,他们的诗都曾在文坛上引起轰动,甚至蜚声国外。可是近年来,写诗的人日见增多,而在文坛影响较大的诗作实在不能与其它文学的社会效应相比。诗歌的创作由表现重大题材的叙事诗转向透视人们内心世界的抒情小诗。好像反映社会主题的文学已分工给小说、电影、电视,而散文和诗歌则被分工为表达情愫、揭示灵魂的一种文字符号了。

  诗歌一度被冷落的原因还表现在欣赏者取向不一,当然这是因为诗这一高品位的文学对读者的文化层次要求较高,它不同于小说、电视、以故事情节感人,视觉形象的信息输入感受性强,即使文化层次低,也能看懂、读懂,而诗则需要去感悟体味,咀嚼,方可悟出诗的哲理、诗的内涵和输出的信息。乃至造成读者少,几乎是诗人读诗、诗论家欣赏诗的社会文化现象。

  其实诗人应该是雕塑灵魂的巨匠,给人以极至境界的诗美。正如朱光潜在《谈读诗与兴趣培养》一文中所说:“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诗能使你在荒漠的文化迷茫中站直灵秀的精神之躯。“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不但对于其它种类文学可以有真确的了解,而且绝不会觉得人生是一种干枯的东西。”

  广大网络诗人之所以能创作出给人以美的启示和陶冶的好诗,是因为他们的诗心来自生活的感受,从生活中采撷酿造诗美的花蜜,释放出芳香四溢的诗美,唤起人们的嗅美、视美的通感作用。诚如鲁迅所说:“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摩罗诗力说》)

  网络诗坛摒弃了一种诗风成为文坛霸主的现象,营造出万紫千红的诗歌创作氛围。

标签: 第一部诗歌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