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诗歌精神重建主题研讨暨第三极
神性写作高端联谊会在历史文化名城汉中隆重举行
15位国内一线诗人诗歌批评家,38位汉中诗人诗歌批评人士
及在汉高校专业文学研究工作者与会,汉中市政府副市长曹宏到会致词
汉中市文联举行酒会欢迎与会嘉宾
2011年4月22日9时整,中国当代诗歌精神重建主题研讨暨第三极神性写作高端联谊会,在陕西省汉中市福临大酒店隆重举行。这次会议由第三极神性写作诗派发起并主办,汉中市摄影家协会、汉中市地方文化刊物《文化汉中》编辑部协办,汉中市摄影家协会 李仁义、汉中市艺苑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主任吴永安协助策划。诗人、批评家燎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导、批评家李震教授,文学博士、中国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批评家、湛江师范学院教授张德明博士,诗人导演老巢,诗人批评家、中间代诗群首倡人安琪,《中国诗歌的脸》总摄影、总编辑宋醉发,诗人批评家十品,诗人批评家董辑,诗人批评家、《中国当代汉诗年鉴》执行主编南鸥;诗人批评家、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师原散羊,诗人批评家尚飞鹏,诗人、《美文》杂志资深编辑刘亚丽,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人批评家周长圆,诗人批评家胡亮等15位国内一线诗人批评家应邀出席了会议。第三极神性写作首倡人、本次诗歌研讨会总策划刘诚先生,以及汉中诗人古岛、黄文庆、黑河、屈永林、潘鸿宾、黄兵、金霞、侯莉、宁慧平、高视惠、郝雁飞、宋爽、李东等诗歌文艺评论界人士出席会议,并作为志愿者参与了诗会前期筹备和各项服务。
书法家、汉中市文联 武妙华代表汉中市文艺界出席会议并讲话。汉中市摄影家协会 李仁义、汉中市龙岗学校校长杨建平分别向会议致欢迎词。
汉中市政府副市长曹宏出席会议并致词,与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第三极神性写作首倡人、《第三极》诗刊主编、《文化汉中》主编、诗人批评家刘诚和第三极代表诗人理论家、著名影视编导老巢共同主持了会议。
这一次诗歌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当代诗歌精神重建。什么是诗歌精神?诗歌精神又何以谓之“中国当代”?诗歌精神与时代精神是怎样的关系?在文学中,诗歌精神有着怎样的边界?为什么是重建,不重建行不行?如果一定要重建,谁来重建?是靠天上的大神空降一个高高在上的“诗歌精神”,还是靠中国诗人这一群体以鲜活的血肉和魂魄,在中国社会生活的炉膛里烧炼出属于本时代独有的“诗歌精神”?什么是多元而什么是貌似多元其实只是事实上的混乱与荒芜?什么样的诗歌写作主张和力量,能够在当代诗歌精神重建的伟大事业中担当重任?这些重要和迫切的话题,不仅是严肃的理论问题,而且是重大的创作实践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新进诗人的写作,而这正是本次高端研讨会从一开始就专注的一个方向。这一次诗歌盛会的背景是:第三代诗歌开启的中国诗歌大分化、大震荡继续深化和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第三极神性写作的强势出场。一方面,中国诗歌精神“垮掉”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一些诗人对垮掉并不忌讳,反而以垮掉为荣,垮掉甚至成为时尚。面对扑溯迷离的中国现实,中国诗歌失去了反应能力,显得一筹莫展。它也许一直想有所言说、有所作为,却不幸做出歪曲的反映,并孤芳自赏地把这种歪曲的言说错当成全部。它不断有很多变化,却没有实质性的突变,面对无比丰富多彩的时代生活,失去了言说的能力。中国当代诗歌与中国现实脱节,形成了巨大的间离;中国当代诗歌与这一块大地上数以亿计的人民的生存(包括精神)现状、前途命运,没有任何关系。另一面,以第三极神性写作为代表的诗歌写作力量,应时代之召独上潮头力挽狂澜,试图挽回当代诗歌一味向下的颓势,重建中国诗歌的古老荣耀。第三极神性写作是一个由汉中诗人刘诚首倡,当代诗歌界多位一线名家广泛参与,以互联网为背景,以大型同仁诗刊《第三极》为主阵地,以神性写作诗学理论为核心,涵盖诗歌、小说、散文和文学批评等诸多领域、立足陕西辐射全国的诗学流派的总称。作为当代诗歌中惟一站在兽性写作反面、不惮于与形形色色的兽性写作正面冲突和全面对立的写作,第三极神性写作认为,诗到神性为止,神性以外没有诗歌;神性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人性中最高尚、最通神、最接近神的位置并放射光辉的那个部分。神性写作不是对诗歌题材的强行规定,而是对诗歌题材边界的全面跨越,是神性在所有诗歌题材上的沉思与游走和对所有诗歌题材的诗性处理。第三极“神性诗写以极端强硬的立场,抵抗当下写作的垃圾化、娱乐化,成为反对后现代主义与兽性写作的‘中流砥柱’;倡导‘向上、尖锐、有益’的精神指标,坚守道德与价值评判,形成‘高诗歌’与‘低诗歌’两厢对决的另一极写作标高。”(著名诗歌批评家陈仲义语)。从上世纪末的一兽(兽性写作)独大到第三极神性写作强势出场,中国诗歌确立了神性写作与兽性写作全面对立、各种精神向度的诗歌写作相互竞争、多元共存的诗歌地理格局。由于网络诗歌的异军突起,官方对诗歌流通资源的垄断被彻底打破,中国诗人纷纷跑马圈地,民间诗歌运动此起彼伏,各种美学思潮全面迸发,官方诗刊和民间诗刊平分秋色优势互补,总体看诗歌界更加封闭同时更加开放更加喧哗,极度繁荣而又相对荒芜,产量急剧膨胀而经典作品相对短缺。为了打破弱势平衡,改变当代诗歌令人焦虑的现状,诗界有识之士进行了长期的努力,本次诗歌研讨会就是这些努力中最富于价值和建设性的一部分。
本次诗歌研讨会4月21日报到,24日结束,至25日最后一批嘉宾离汉,前后历时五天。会议期间,与会诗界人士围绕诗歌精神重建和第三极神性写作充分陈述意见,进行了自由和深入的讨论,来自汉中社会各界的诗歌文学界人士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理论家进行了广泛、深入和坦诚的交流。许多发言皆有备而来,具有思考的深度和专业水准。发言中随时都有插话和补充,甚至不无激烈的思想交锋,气氛友好而紧张。22日下午的讨论由于考虑到外县与会人员返程,原定下午5时结束,由于发言之踊跃超出预期,会议不得不延至7时20分方告休会。自23日开始,与会嘉宾满怀兴趣参观了勉县武侯祠、武侯墓、石门栈道水利风景区、南湖风景区、古汉台博物馆和拜将坛西汉遗址公园。与会嘉宾沉浸在汉中博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著名诗歌批评家燎原对汉中之美、生态环境之好表示震撼;诗人老巢倾向于搜集汉中历史人文资料,对拍摄一部以汉中为背景、反映汉中历史人文风貌的电视连续剧,表现了浓厚的兴趣。23日晚6时30分,汉中市文联在汉中市江南新区望江大酒店举行欢迎酒会,宴请来自全国各地的诗界嘉宾。汉中市文联 武妙华,汉中市文联原党组书记、现任名誉 张正国出席。在酒会上,周长圆、董辑、原散羊、安琪、刘亚丽分别为大家演唱了民歌,南鸥以火焰般的激情即席朗诵了自己的诗歌新作,老巢则朗诵了以短信形式创作、并通过手机短信广泛传播的短诗名篇《我们还在》,博得一片掌声。汉中市文联 、书法家武妙华则即席演唱了秦腔,场面十分火爆。
这次诗歌研讨会自去年12月13日在网上发布约稿,引起诗歌界的广泛关注。至诗会正式开始,共收到论文和诗歌作品近百件。著名批评家陈仲义、杨远宏、蒋登科分别发来了贺信。会议得到了诗人、《诗刊》副主编李小雨和诗人、陕西省作协副 、《延河》执行主编闫安的关注,表示凡有价值的发言希望细心摘编整理,向《诗刊》和《延河》投稿。会议最终在汉中如期召开,表明汉中不仅有冲击新诗前沿的冲动,而且拥有在中国诗歌里发出强大声音的实力。从地理区位来看,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镶嵌在秦岭与巴山两大山脉之间的一颗明珠。全市辖十县两区,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人口378万。汉中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汉家发祥地,秦巴聚宝盆”美称。2006年荣获cctv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殊荣,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获评世界品牌组织、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世界特色魅力城市500强”称号。从历史人文角度来看,汉中是刘邦成就大汉400余年基业的发祥地,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是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一代智星诸葛亮曾在这里施展雄才大略,留下万古美名。两汉、三国历史文化遗存驰名中外,褒斜栈道及摩崖石刻堪称国之瑰宝。中国华民族根之所系,汉朝、汉人、汉语、汉服、汉文化等称谓,与汉中一脉相承。汉中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山青水秀,风光迷人。这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南北分界线、江河分水岭,被公认为地球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之一。这里是东方宝石朱huan的最后栖息地,是国宝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大鲵的乐园,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是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保护地,还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的“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作为一个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在中国诗歌里曾经留下大量的记载。早在春秋时期,汉江南岸的汉山就被古人写入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汉中出发开创了汉朝400余年江山的刘邦,曾经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的千古绝唱。李白途经汉中时写出《蜀道难》,其中“青泥何盘盘”句中青泥岭,据考证就在汉中境内。到了宋朝,书画家文同曾在洋县为官,与大文豪苏东坡兄弟多有酬唱,留下千古佳话。南宋大诗人陆游一度作为抗金将领驻守南郑——也就是今天的汉中,留下300多首杰出诗篇。当年栈道千里通于巴蜀,作为古代连接关中与大西南的高速公路,多位著名诗人如高适、刘禹锡、词人辛弃疾等都经过汉中,在这里留下名句。诞生在汉中的“石门颂”,作为石门十三品中的代表性品种,既是古代书法史上的瑰宝,又是文学上千古传诵把玩的名篇佳作。大诗人、政治家曹操曾在汉中褒河即兴挥毫手书“衮雪”二字,至今仍被用作汉中文学双月刊的刊名。改革开放以来,汉中文学艺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自八十年代起,汉中涌现出一大批青年诗人,诗歌社团风起云涌,民间诗刊纷纷创刊,诗歌铿锵之声绵延不绝,迄今蔚为大观。当代诗歌精神重建主题研讨暨第三极神性写作高端联谊会的成功举办,必将把汉中诗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对四顾茫然的中国当代诗歌产生影响。
出席这一次诗界盛会的还有: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院长王建科教授,陕西理工学院学报总编、文艺评论家李锐教授,陕西理工学院学报业务副主编朱飞;汉中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张浩洁,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李青石教授,《汉中教育》执行主编万敏杰,汉中市龙岗学校校长杨建平等文化教育界人士。汉中市艺苑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汉中市汉台区北关街道办事处、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汉中市中心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对这一次诗界盛会给予了经济支持。
(文/王丽)
中国当代诗歌精神重建主题研讨暨第三极高端联谊会
与会人员名录
一、特邀国内一线诗人、文艺评论家18人
燎原 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中国作协会员,威海职业学院教授,著有《海子评传》《昌耀评传》等;
李震 著名诗歌批评家,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陕西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德明 著名诗歌批评家,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中国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湛江师范学院教授;
老 巢 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诗歌中国》栏目总策划、总导演,中视经典工作室主任,新经典书系主编;
安 琪 女,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中间代诗群首倡人,《中间代诗全集》主编;
宋醉发 著名诗人,国家一级摄影师,大学客座教授,大型影像诗集《中国诗歌的脸》总摄影、总编辑,民间先锋艺术画刊《多面主义》主编,现居福州;
十 品 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第三极》诗刊副主编,江苏洪泽县文化局副局长、主编和参与主编《江苏青年诗选》、《2007江苏网络诗选》等;
董 辑 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第三极》诗刊副主编,吉林《长春文化报》资深编辑,曾参与策划、主编《中国诗典》、《东三省诗歌年鉴》等;
南 鸥 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中国当代汉诗年鉴》执行主编;
原散羊 吉林大学文学硕士,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第三极》诗刊执行主编,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师;
尚飞鹏 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小提琴手,中国作协会员,现供职于陕西艺术研究所;
刘亚丽 女,著名诗人,大散文月刊《美文》杂志资深编辑,编审;
李小洛 女,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度驻校诗人,中国作协会员,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曾参加第22届青春诗会,现供职于《安康日报》;
周长圆 著名诗人,安康市作协副 ,安康市青联副 ,曾参加第20届青春诗会,陕西省A级广告企业安康洋洋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 亮 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星星》诗歌月刊(下半月)理论版特约编委,元批评理论首创人,大型同仁诗刊《元写作》主编,现居四川;
二、汉中市诗歌、文艺评论界友情与会30人
武妙华 书法家,汉中市文联 ,汉中市政协副秘书长,汉中市书法家协会副 ;
张正国 作家,文艺评论家,汉中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 ;
余德华 文艺评论家,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
王建科 文学博士,文艺评论家,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 锐 文艺评论家,陕西理工学院学报总编、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柳必成 诗人,中共汉中市汉台区北关街道办事处委员会书记;
张 晶 女,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
金 霞 女,诗人、作家,汉中市工商联副 ;
金清杰 中共南郑县委委员、南郑县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共和国旅游文化杰出单位人物100杰,陕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的优秀公仆;
徐建国 汉中市艺苑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汉中市龙岗学校董事长;
杨建平 汉中市龙岗学校校长;
徐 艳 女,诗人,汉中市电视台节目中心主任,汉中电视台资深主持;
朱 飞 文艺评论家,陕西理工学院学报业务副主编、编审;
刁永泉 朦胧诗派成员,书法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汉中市文联副 ;
李青石 作家,文艺评论家,陕西省作协会员,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万敏杰 作家,《汉中教育》执行主编,现在汉中市教研室工作;
王有泉 诗人,羌文化收藏家,宁强县文联副 ,宁强千山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 平 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协会员,洋县作协副 ,《洋县文艺》执行主编;
何定明 诗人,作家,洋县林业局局长,洋县作家协会副 ;
武靖东 诗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此在诗群发起人,现在略阳县公安局工作;
王军平 诗人,网名黑河,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在中航集团工作;
侯 莉 女,诗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汉中市国土资源局干部;
宋 爽 女,诗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郑县大河坎中学教师;
宁慧平 女,诗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汉台区东大街办事处干部;
高视惠 女,诗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汉台区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
渠晓东 汉中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节目组组长,汉中电视台资深主持;
郝雁飞 诗人,陕西作家协会会员,汉中电视台节目中心资深主持;
肖建新 诗人,诗歌评论家,洋县作协副 ,洋县县志办干部;
黄 兵 诗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汉中某事业单位干部;
汪建业 汉中市龙岗学校特级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谢 徽 汉中市龙岗学校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三、汉中电视台、汉中日报、汉中广播电视报记者5人。
四\会议筹备人员
会议总策划:刘 诚 诗人、诗歌批评家,中国作协会员,《诗刊》2005年每月诗星,第三极神性写作首倡人,《第三极》诗刊主编,《文化汉中》主编,系列出版物《时代前沿》总策划,汉中市作协副 ;
协助策划:李仁义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陕西民俗摄影协会副 ,陕西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汉中市摄影家协会 ;
古 岛 诗人,宁强天津中学教师,《第三极》执行副主编;
吴永安 汉中市艺苑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主任。
黄文庆 诗人 佛坪中学教师 陕西名师
屈永林 诗人 农行汉中分行东大街支行副行长
潘鸿宾 诗人 汉中籍民营企业经理
虞 征 女 汉中市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师
李 东 诗人 边缘诗刊主编 某民营企业员工
会议摄影:李仁义
吴元贵 摄影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申竞标 摄影家,陕西理工学院处干部;
标签: 第一部诗歌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