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抛弃了当代诗歌?

非凡网 41 0

  一个不热爱诗歌的人没有权利对诗歌评头品足。

  可是扪心自问,我远离诗歌了吗?

  我仔细想想,觉得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从来不曾减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诗歌。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买了第一本诗歌集——《台湾女诗人三十家》,后来在初三的时候订阅合肥出版的《诗歌报》,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接触席慕容,买来了她的《七里香》和《无怨的青春》,以及后来的她的译本诗歌散文选集,高三的时候接触徐志摩、戴望舒,后来又阅读但丁的《神曲》,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雪莱、普希金等等诗人,后来又阅读了枷亚莫的《鲁拜集》,荷马的《荷马史诗》,还有印度的《五卷书》,藏族的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我相信我是深爱着诗歌的,所以,我自以为,在我的骨子里,并不缺少对诗歌的深深依恋。

  从中国的《诗经》传统到《楚辞》传统,经唐朝的李白杜甫,到宋朝的苏轼、辛弃疾,他们的风格深深影响了我的为人行事。我曾经悲哀的写过《中国文学的命运》,以愤激之言表达了对中国文学的感伤之情。这么多年过去,我一直不曾忘记过中国诗歌的命运。

  可是我还是要说,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阅读过我们的当代诗歌了。我是说没有买诗歌杂志或报纸来认真看一看我们的当代诗歌了。原因很简单,我觉得不是诗歌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抛弃了诗歌。

  我一直以为,诗歌有诗歌的要素。作为文学样式的诗歌,必须具备三大要素:节奏、韵律和情感,这三者缺一不可。

  从我国文学史上最初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外国的早期诗歌创作,无不具备这些特征,诗歌的韵律讲究是从魏晋南北朝时候开始的,但是此前的诗歌却早就鲜明的表现出我说的三个特征。但是我们的诗歌从五四以后,就一直在游离于诗歌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在不同时期都在不同程度的丧失,可是我要说,那能算是诗歌吗?

  从胡适的《猛虎集》开始,我们的诗歌传统就已经被偷梁换柱了。胡适的第一首诗、也是被称为现代诗鼻祖的这首:“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一日看三回,苞也无一个。”其中节奏、情感都有,但是却失韵了。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如此,后来的诗歌可想而知。当然不是后来的所有诗人都如此,但这种做法却开了一个不好的风气。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正是当代诗歌百花齐放的时候,在建国以后就被败坏的当代诗歌到了突然自由的时候,一下子变成了野马,信马由缰的诗歌叙述终于泛滥到全民写诗的程度,一切烂诗歪诗都可以在那个时期找到,从那以后,中国看诗的人就屈指可数了。

  三大要素不完整的诗歌实际上已经蜕化成了一种分行叙述,节奏和韵律消失殆尽。只有情感的表白,情感表白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只有情感的表白却是危险的。当诗歌退守到只有情感而不将节奏和韵律的时候,诗歌就成了一种完全表达作者个人情感的工具,这种工具长期发展就会导致作者拼命向自己内心纵深发展、充分挖掘个性而不顾其它的局面。但是,诗歌真的就只有作者的完全个性化吗?一个真正的诗人,不会如此自私。当诗歌忘记了自己的责任的时候,它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作品是不能称为诗歌的。

  有人会说,现代诗歌之所以如此,完全是诗歌现代化的需要,从外国传到中国的现当代诗歌不正是和国内诗坛一样的吗?不也是不顾节奏和韵律的吗?我们的现代诗歌是学习别人的结果。

  其实,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却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外国的现代诗歌并不是不讲节奏和韵律的。我看过一本散文化译本的《神曲》,翻译者说这本书是诗歌作品,但翻译的人无法用诗歌语言来表现,所以只好翻译成散文格式,也就是说,翻译的人无法在保持诗歌的节奏、韵律情感方面三全其美。

  我看过一些十四行诗的写作,也看不出作者在这种诗体的协作方面在以上三个方面的讲究,但是实际上,十四行诗的韵律非常规则,压韵和换韵细致入微。当我们去看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或者去看勃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的时候,我们可曾思考过他们的韵律和节奏?空有感情在诗歌这种体裁里是可耻的。所以,如果不能三顾诗歌的要素,我希望我们不要以诗歌的名义。

  不管是谁,都没有理由怀疑中国诗歌的崇高。但是,所有人都有理由怀疑伪诗歌的崇高性。所以,在当前,我们很难看到真正的诗歌,但同时,几乎所有热爱诗歌的人都依然坚守自己的诗歌阵地。

  我们热爱诗歌,并不是诗歌的魅力无边,而是因为诗歌最适合表达我们的精致内心,所有热爱文字的人,所有热爱诗歌的人,永远不会放弃诗歌。

  不是诗歌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抛弃了诗歌,但是我宁肯相信,诗歌永远在我们的心中,不能因为我们看不见真正的诗歌就否定诗歌的存在。因为我知道,我们深深的爱着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的世界。

原文作者所属博客:出水莲

标签: 第一部诗歌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