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阮公诗十五首(其二)江淹》原文 赏析
十年学读书,颜华尚美好。
不逐世间人,斗鸡东郊道。
富贵如浮云,金玉不为宝。
一旦鹈鴂鸣,严霜被劲草。
志气多感失,泣下沾怀抱。
江淹素以善于摹拟他人作品著称,但是这组《效阮公诗》却与众不同,其目的不光是摹拟。刘宋末年,政治混乱,宗室之间为争夺皇位时有血腥杀戮。江淹出仕不久便在建平王刘景素手下做官。刘景素密谋举兵犯阙时,江淹曾当面劝阻,未被听从,于是他“知祸机之将发,又赋诗十五首,略明性命之理,因以为讽”(江淹《自序传》)。这十五首诗便是这组《效阮公诗》。
阮籍《咏怀诗》内容丰富,既有对人生的感叹,又有对政治的刺讥,表现手法又很独特,给人的感觉是隐晦朦胧。江淹选择摹拟《咏怀诗》来讽谏,也正因为他当时面临的形势非常微妙复杂,政治环境又险恶,想说的不便明说,用摹拟阮诗的内容风格来讽谏既能使当事人明白,又不露丝毫痕迹,因此是最合适的方式。
此诗开首二句是说年轻时曾苦读多年,那时风华正茂,意气方盛。诗中的“十年”不是确指,仅是说明读书之久,“书”当主要指《诗》、《书》一类的儒家经籍,因《咏怀诗》其十五云:“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与此相似。阮籍本有济世之志,读儒家的用世之作便是具体表现。阮籍对于自己的才能是很自信的,个性又放达不羁,故颇有不随流俗、傲然独得的精神气质,“不逐世间人,斗鸡东郊道”正体现出这样的气质。“斗鸡东郊道”语出曹植《名都篇》,此泛指世间轻薄少年的荒淫无聊生活。紧接着“富贵”二句,表明他有意于政治完全是为“济世”,而非贪图荣华富贵。诗至此表现了阮籍年轻时积极入世的豪情壮志,格调较明朗,然而作者的用意却不在于赞说这种精神。
诗的第七、八句开始有了转折,“一旦鹈鴂鸣,严霜被劲草”,这两句是从屈原《离骚》中“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化出的。“鹈鴂”即杜鹃,是一种候鸟,秋季飞往南方温暖的地方过冬,所以南方有杜鹃鸣声时便已至秋天了。“严霜”是秋冬的景象,草木在严霜的摧残下逐渐枯萎衰败,大自然进入了万物肃杀的时节。这两句诗暗示,人尽管有“颜华尚美好”的时候,但随着时光流逝,终究会走向衰亡,诗在这里流露出了浓重的人生短暂的悲凉情绪。阮籍《咏怀诗》中对于岁月不居、人生短暂的忧虑也很多,如“朝为美少年,夕暮成丑老。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其四)、“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其三十三)等等。魏晋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时期,故对人生短暂的忧虑是普遍的现象。但阮籍的“忧生之嗟”却有着特定的含义,他既不像建安诗人那样有乘时建功立业的紧迫感,又没有《古诗十九首》那种及时行乐的洒脱,在他的思想中,对由生至死的自然过程的忧虑常常和政治上的忧患意识交织在一起,这种忧生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切而又痛苦的认识,而且还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面前感到的无能为力的痛苦。“一旦”二句,说的虽是秋天的萧条景象,但分明还象征着政治上的肃杀冷酷气氛。这两方面的双重作用使他痛感个人的渺小,继而迫使他否定了人生,在这种情况下,先前的政治抱负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变得虚无了。当然,这种否定是迫不得已、心犹未甘的,所以认识到自然规律的无情和政治斗争的残酷使抱负无法实现后,阮籍只能产生深深的失落感,心情也就愈益沉痛,江淹深知这点,故诗的最后二句说:“志气多感失,泣下沾怀抱”。这二句语气并不激烈,非常吻合阮籍彼时的心情,惟其不敢在高压政治下长歌当哭,故只能悄然而“泣”,惟其终不能对少年“志气”的“失”去释然忘怀,所以每一念及,又终不免泪下沾襟。有如此济世之才的阮步兵,到末了还只能饮泣吞声、一事无成;至于刘景素,虽有“少爱文义”,有一定声誉,但比之阮步兵,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以景素的区区薄才,而妄思非份、图谋大位,如何能成?只怕一旦风云有变,那时就涕泣莫及了——这,恐怕就是江淹写作本诗“以为讽”的含义吧?当然,因不能直说景素谋逆,所以只能说得恍惚些,类比也不能太相似。诗人用心良苦,这位二十五岁的主公却不能领会,最后终因“本乏威略”而兵败身俘、断首国门(以上均见《宋书》)。因而《效阮公诗》在政治上也全无作用,只能作为显示诗人江淹理解前人思想之深的一个例证,被后代人们所赞叹。
本诗既题为“效阮公”,江淹当然不便自己出面。但诗的字字句句,却将阮籍心迹的曲曲折折,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江淹既是阮籍的解人,自然也是其同道之人,故阮籍心迹既明,江淹的志趣亦见,读者切不可但认作是在说阮籍也。另外,本诗不但旨趣类似《咏怀》,措词、结构也极类似,《咏怀》常常一首诗反说部分占了大半篇幅,直到末一二句才突出正题,本诗在这一点上也学得极像。摹拟人人会得,若说到“乱真”,则恐怕只有江郎才当之无愧了。
免费下载《效阮公诗十五首(其二)江淹》原文 赏析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十五:此诗写登山远望所见的景物。十五:乐府旧题,古辞不存。郭茂倩将其收入《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相和曲》。清人朱乾《乐府正义》认为《十五从军行》即为此诗的古辞。登山而远望,溪谷多所有。楩枏千余尺,众草芝盛茂。华叶耀人目。五色难可纪。雉雊山鸡鸣,虎啸谷风起。号罴当我道,狂顾动牙齿。多所有:指草木丰茂,即下四句所写。楩:音鞭,又名“黄匾木”。枏:即楠木。都是乔木。芝:一作“之”。这句说众草之中有芝草独茂。纪:记。雊:音遘,雄雉鸣。山鸡:和雉同类,又名“鸐雉”或“山雉”。朱乾《乐府正义》云:“《水经注》:魏文帝猎于大石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山在洛阳南。”这一句所描写的或许就是当时的情况。登上高山...
2、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出自枕书《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2:修辞手法的作用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现在在大学高中初中都要做赏析句子的题,可要怎么做好这一类题呢?现在我教大家几种方法,以便面对这种题时找不到主题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
3、政治:政治(Politics)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社会力量。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政府、政党、集团或个人在国家事务方面的活动以及治理国家施行的措施。不同时代和地方对于政治的定义不同。不少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这个词可以考证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雅典...
4、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物质运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表现为只要对应客观条件具备这一规律即其作用具有不变性,反之这一规律即会失效,各类规律互不干扰,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亦如此。自然规律是指不经人为干预,客观事物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也叫做:自然法则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自然规律乃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即物质运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其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不能被人改变、创造或消灭,可能利用。它可离开人的实践活动而发生作用,不直接涉及阶级的利益。现代自然科学揭示的规律大体有两类,即机械决定论规律和统计学规律。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自然...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