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游终南龙池寺》唐山水诗 原文 鉴赏 翻译 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

非凡网 29 0

孟郊《游终南龙池寺》唐山水诗鉴赏

  孟郊

  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

  步出白日上,坐依青溪边。

  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

  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

  孟郊是中唐险怪诗派的开派诗人。然而他前期的一些山水诗,诗风并不险怪,相反,却传达出一种积极明快的色调。这首诗便是他前期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诗首联写山寺的位置。在飞鸟不到的终南山的巅顶,屹立着龙池古寺。“龙在水长碧”是虚写,诗人在溪边推想,大概是因为龙在水中才使得溪水如此澄澈吧。“雨开山更鲜”是对“雨洗涓涓净” 的山中雨霁之景的实写。这里对山中景致的摹写奠定了全诗轻快活泼的基调。“碧”、“鲜”尤富点染意味。“步出白日上”依然是说山势之高,以致在古寺外行走的人有在太阳顶上行走的感觉。诗人独坐在清溪之边,碧澈的溪水在脚下流淌。地寒而松桂见短,精确传写了高寒静远的景象,然并不给人以肃杀之感。诗人极目远眺,终南的叠嶂峰峦拱卫着巅顶的僧房; 环视山野,满山的松树和桂树都象是由于地寒而生长得短小了,原本崎岖的山路因为险石的遮拦而益显崎岖幽隐。“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可谓极富诗意之笔,增强了全诗的韵致。诗人在这静谧的气氛里不觉由日高坐到日落,直到山巅古寺里传来催归的晚磬,才恋恋不舍地起身归去。那磬声醒心而又涤神,飞越了群山的阻梗,镶嵌在湛兰广阔的天幕上,一声、两声、三声……全诗洋溢着活泼泼的情趣,虽意在写静却生机盎然,堪与盛唐山水之作相比美。

  孟郊“少隐嵩山,称处士”。后由隐而仕,用世之心很强,生活上亦未遭逢后期那样的困顿,精神风貌是昂扬向上的。他这时的山水之作正是这种精神风貌的直接反映。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它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起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山水诗开创者——谢灵运山水诗鼻祖是...

  2、精神风貌:精神风貌:指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在能力、气质,觉悟等方面的外在表现。这是一个名词,总体良性的精神层面的风格、面貌、状态,指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在能力、气质,觉悟等方面的外在表现,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或者组织,在人们心目中都会有一个感觉和印象,这个印象就好比我们所看到的景物,用精神风貌这个词正好表述眼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精神氛围。精神风貌与团队精神有相近之处,后者表示集体的气质和能量,而前者包容后者的总体信息。精神风貌,能够彰显群体的个性和气质,是团队精神的外在表露。...

  3、孟郊: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一说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祖先世居洛阳(今河南洛阳),少时隐居嵩山。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孟郊题跋像唐天宝十年(...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