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元《忆王孙·春词》宋词赏析
李重元
春词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释】
王孙:王公贵族的后代。这里指久未归来的游子。杜宇:杜鹃、子规。相传为蜀帝杜宇死后的精魂所化,叫声好像是“不如归去”。
【鉴赏】
这是一首写闺中少妇思念远行游子的小令,属《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收录的《忆王孙》(春、夏、秋、冬)四首中的首篇。这组作品都以女性口吻描绘四季典型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心理。这首春词只有三十余字,虽句句写景,却处处关情,纯以景取胜,以常得奇,不愧为小令佳作。
作者首先选取的典型景物是萋萋芳草。“萋萋芳草忆王孙”直接化用西汉刘安《招隐士》的诗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点明主旨。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的季节,茂盛的春草勾起思妇强烈的思君情怀,也暗示往昔夫妇曾同游踏春的无限美满。如今,荒野上无边蔓延的春草,却如同思妇心中的离愁别恨,“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接着作者选取的是思妇登高远望时所见的烟柳高楼一景。她目光寻遍古陌杨柳都不见归者的身影,
再欲远望,视线又被阻断。眼前的春柳也许会让她想起长亭送别的一幕。“空断魂”写出人物极度的悲伤失望,因此她闻杜鹃啼归而惊心不已,以致不忍卒闻。相传杜鹃是蜀帝杜宇精魂所化,叫声凄厉,好似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远方的亲人也会听到这杜鹃啼归,却不见归来,这更让人肝肠欲断。最后作者由不忍闻的“杜鹃声声”写到黄昏时分不忍睹的“雨打梨花”。天色渐晚,春雨如丝,呈现在思妇眼前的雨泣花残的暮春之景,更令人触目伤怀,所以她也只好以深锁重门来逃避愁绪了。白昼如此,黑夜又将如何?今天如此,明天又会怎样?全词写景由远及近,由开阔而细微,暗示颇多,抒情愈转愈深,可谓语短笔健意足。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王公贵族:王公贵族,最初指的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包括军事贵族、世俗贵族、宗教贵族。贵族由夏商开始就有了。夏商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指王室(皇室)出身的成员被皇室册封为王,并因此建立了家族,实现了血脉延续的家族的统称。自尧舜禹禅让制后,禹开始实行世袭制,让位给儿子启。王族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原指王族和贵族;现也可以指身份高贵的人。《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
2、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出自枕书《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2:修辞手法的作用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现在在大学高中初中都要做赏析句子的题,可要怎么做好这一类题呢?现在我教大家几种方法,以便面对这种题时找不到主题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
3、王孙:出自姬姓,为周王之后,以别称(或以官爵)为氏。据王符《潜夫论志·姓氏篇》云:“王孙氏、公孙氏,国自有之。孙氏者,或王孙之班,或公孙之班也。”周代时,周王之孙在诸侯国做官的,别称为王孙,其后代有以祖上别称为姓的,称为王孙氏。王孙氏族人在后世、特别是明代以后,多简改为“王”氏或“孙”氏,故今天王孙姓的族人甚为稀少。王孙源于世系,出自古代王朝君主之裔孙,属于以世系别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周定王大夫满为顷王之孙,因称王孙满,其后以此为氏。”姬满,是春秋时期第十九代王朝君王周顷王姬壬臣(公元前618~前607年在位)的孙子。在周定王姬瑜执政时期(公元前606~前586年在位),姬满...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