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小学至高中古诗词大全

非凡网 36 0

一年级上册 1.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

  画 唐 王维

  远看上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

  画鸡 明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5.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

  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年级下册 7.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9.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0.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年级上册 11.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式橙黄橘绿时。 12.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3.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4.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下册 15.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6.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7.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8.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9.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年级上册 20.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1.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3.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4.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年级下册 25.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6.

  春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7.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8.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9.

  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四年级上册 30.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 31.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3.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4.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四年级下册 35.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6.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7.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8.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9.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0.

  渔歌子 宋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年级上册 41.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2.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中古:中古是指在西方文明史上意指约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之间一千年来的欧洲历史。中古时代的开始,标示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威信古典时期的古代历史在此告一段落;而中古时代的结束,则指示出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重生)的开始。zhōnggǔ①三古之一,较晚的古代,次于上古的时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②指封建社会时代。③指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大篆。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朞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2)《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3)《韩非子·五蠧》:“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4)晋·左思《蜀都赋》:“夫蜀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5)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覊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

  2、诗词: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登鹳雀楼诗的词句。宋梅尧臣《张淳叟献诗永叔同永叔和之》:“张君献诗诗词巧,美女插花娇醉春。”明吴应箕《述怀》诗:“《咏怀》好诗词,能无自愧息。”诗和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匡超人初时不好问他,偷眼望那书上圈的花花绿绿,是些甚么诗词之类。”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在病危时还一再聆听毛主席的光辉诗词。”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

  3、小学:小学(Primaryschool),是人们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之内。随着社会发展,在其前又开设了幼儿园。一般3—6岁为幼儿园适龄儿童,6-12岁为小学适龄儿童,现阶段小学阶段教育的年限为6年(少数地方仍是5年)。小学教育阶段后为中学教育阶段,即从小学升级到初级中学(简称:小升初)。2021年,全国共有小学43万所。小学招生58万人,在校生08亿人。共有小学专任教师08万人。.6万人,比上年增加5万人,增长5%;其中,城市小学招生3万人,同比增加44万人,增长3%。小学在校生0万人,同比增加8万人,增长3%。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小学80万所。小学招生09万人,在校生35万人。小学共有专任教师4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6%。2021年,全国共有小学43万所...

  4、杨万里: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监博、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为金国贺正旦使接伴使。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乞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开禧二年(1206年)卒于家中。谥号文节。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今存诗4200余首。概述图参考资料: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

  ”...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