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春的诗歌范文3篇

非凡网 116 0

青春只是一个与叛逆有关的童话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年~2010年),美国作家。1940年,他开始发表作品,1951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使他一举成名。

  “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的一段话。在小说里,作者客观而深刻地指出了青少年在成长过成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小说发表后在世界文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受到大批读者的喜爱。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位因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他倒扣鸭舌帽,穿大号风衣,抽烟、酗酒,满嘴脏话,是一个典型的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少年。他因为被学校开除了不敢回家,所以开始了他为时几日的流浪生活。在流浪中的所见所闻,使他开始厌恶这个世界。他认为大人叫他读书就是为了日后能买辆“混账凯迪拉克”。他讨厌金钱至上的社会,然而他本人在家却挥霍无度,不是把钱花了就是扔了,是个十足的败家子。他讨厌别人谈论女人和酒,当他发现自己唯一敬爱的老师竟然是个同性恋时,变得十分悲伤。在现实与理想无法统一的情况下,最终,他躺在了精神病医院中。

  表面上,霍尔顿是个玩世不恭的坏孩子,但实际上,他却有颗纯净善良的心。他爱自己的妹妹,就在见到妹妹的那晚,霍尔顿说:“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并想象着在一大片麦田里,与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游戏……这是霍尔顿的童话,也是他美好心灵的见证。他希望生活在充满物质主义世界中的孩子们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悬崖。

  很多时候,我们将自己的不满与叛逆小心地藏匿于心中,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心灵,而那些真实的想法却渐渐被封存于心底。尽管霍尔顿曾有过那么多的美好愿望,但是现实就是现实。生活往往是残酷的,青春原本就是一本叛逆的书,这也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成长阶段。作者写到霍尔顿流浪生活结束时,也预示着他青春蜕变的结束。

  霍尔顿其实是我们大都数人的真实写照。我们都有过属于自己的青春期,有过叛逆,有过反抗,也有过对这个世界的抱怨与愤怒。但是,个人的力量相对社会来说是弱小的,我们往往会与现实妥协。不过,最重要是我们不要丢掉了自己曾经的那份纯真,也不要忘记了那个曾经与叛逆有关的童话。

  (责任编校龙运竭)

  70后作家的经验与反省

  朱家雄是70后作家,与我同来自湖南,我们在中关村认识大概有七、八年了。朱家雄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他主编了一系列以北大为题材的文化畅销书《北大情诗》《北大文章》《北大情书》之类,那几年我也在北大,对他所关心的这些内容也熟悉。但真正引起我关注的是他的小说。

  他的小说集《毕业前后》与长篇小说《校花们》,应该归入青春校园题材,后者朱家雄有送过我,记得我曾试着推荐给影视公司改编来着。他是写校园与青春的作家,通过他的作品我读到了70后作家的经验与反省。

  他的随笔集《未名湖畔的青春》收入了他各个时期的短文,读下来总体印象是他以一个作家的视角对北大与当下文化、文学、诗歌进行了一个散点式批评与观察,他好像做过文化记者,带有强烈的文化调查与思考的习惯。

  他在寻找事物的真相,但并不越位,他只是客观记述,或者发出他委婉的感叹。他的写作划定在个体性的体验,这是一部文化体验式的书。

  朱家雄的自序:《有关青春的总结陈词》,他说得很清楚:“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这本书是跨越时空的,他在这个时空里写下了“北大校园的风景”、“成长路上的感悟”、“以梦为马的旅程”、“诗歌与青春同在”、“漫卷书香的光阴”、“两代新锐的崛起”等六辑。他的文笔活泼,保留了青年沈从文式的湖南人看北京的天真与纯朴,把我带到了那个白衣飘飘的贫乏年代。青春是所有人的证词,青春远去,记忆的文字印在纸上,晃若隔世,又亲切如昨,死亡的是诗人海子的年代,重生的是文学的光芒,以及他原汁原味的青春证据。

  写作并不需要有多少理由,写下就是对世界的表态。在他这里写作好像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写小说,写诗,他还编选了70后代表作家小说选集,他试图对70后这一作家群体进行梳理与总结,也得到了关注。

  朱家雄在我脑子里的印象是一个儒家气息浓厚的青年,说话轻言细语,表达严谨,时有思想闪烁,其写作也相当勤奋,但他不是一个高产作家,显然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作品并不轻易出手。

  这本书是他主编的“尚品书系”中的一本,其中还有诗人李少君一本《文化的附加值》,属于文化随笔系列,装帧素雅,与朱家雄这个作家沉静的个性保持一致。他的文化视野宽广,散发一种内敛的审美,他试图向心灵寻找证据,过滤掉了时代的喧哗,留下了精神的宁静与个体的反省。

  他在《寻找诗意》一文中写道:“这是一个丧失了诗意的时代。”他的无奈隐藏在字里行间,但他是一个理想主义青年,他的感伤是即时性的,他在此文中描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图景:“我们在生活中所要寻找的真正的诗意应该散发着古典的气息,是趋于田园的,并且能显示出天人合一的倾向。让我们用双眼在城市中随时发现着,让我们的心灵像天鹅一样腾空而起,凌驾于城市上空。”朱家雄的观点我基本赞同,他是以古人为榜样的青年,心中有净土,所以其文字也显出了空灵的理想之美。

  这是一本“像天鹅一样腾空而起”的书,有天空,有白云,有天鹅飞过,也有片片羽毛散落在湖畔。“湖畔”本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概念,湖畔诗人(The Lake Poets)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20世纪初中国新诗中也出现了一个湖畔诗派。中国文人愿意把肉身放置在湖畔,或许与湖水有关,与清风明月有关,与清朗有关。

  那么“青春”是什么呢?是一个带有事故意味的词,成长与感伤是其主基调。朱家雄的青春是浪迹北京的青春,是上世纪90年代文化中国的青春。他把他的活动领域划到未名湖畔,与当年一代文化浪子有相似的历史,不过时代发生了结构性转型,浪漫主义被残酷现实取代,诗意退到了博雅塔里去了,空留一池湖水供人游玩与凭籍。游玩变成了文化的主要功能,而凭吊我们寂静的文化,向往古人的生活方式,朱家雄的乌托邦文化理想让人有心痛之感。

  《未名湖畔的青春》――一代文化青年的青春凭吊。

  本雅明在《经验与贫乏》一书中评论到荷尔德林的两首诗时,他说:“一种――我们无从得知其内在源泉的――美,不是在塑造诗人的形象,而是使之解体,其程度且不亚于对上帝形象的解体。――而且诗人的勇气还奇异地建立在另外一种陌生的秩序之中,即与生者的亲缘关系之中。”朱家雄同时是一位隐秘的诗人,他的诗我多年难以看到,最近才在《中国诗歌》杂志上看到其新作。

  他有本雅明所指出的“诗人的勇气”,对未名湖的青春解构的勇气,建立在“另外一种陌生的秩序之中”。师出北大的诗人海子与骆一禾都已经仙世多年,每年都有人在凭吊他们,他们的诗歌成了时代的见证,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少之又少的混入大众中的诗歌文本,“我们无从得知其内在源泉的――美”,我只是相信,未名湖的美留在了朱家雄这一代依然活在湖畔的浪漫主义文人的心里。

  (作者系当代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兼为艺术策展人与纪录片导演。曾获中国最有影响力十大诗人与年度十佳诗人等。)

  探索生命,礼赞生命

  2010年,假如海子还活着,已经四十六岁,如边建松所说,“应该到了沉寂下来的年纪”。人到中年的海子会写出什么样的诗歌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四十岁的边建松,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才写下这本《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

  为人立传,难;为诗人立传,更难。

  以我的理解,诗人的传记,无外乎两种作法:或以史料研究为主,须建立在资料广泛搜集的基础上,事无巨细地记录其生平,做到翔实与真实并重;或侧重于诗歌本身的评论,结合纵向的文化渊源与横向的文化生态,给予相应定位与评价。但这两种写法,无疑都分离了人与作品的关系,切断了作者与作品的之间的息息相通的脐带。

  而本书则采用了“以诗证人、以人解诗”的写法,人诗合一。在作者的笔下,诗歌接通了生命的血脉,浓郁的青春气息混合着生存本身的焦迫,物质的挤压,理想的幻灭,爱情的重创,追随着英雄主义的八十年代落寞的挽歌,最终隐遁在历史深邃的暗道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海子生平的立体呈现,还有命运的日晷在诗人内心投射的阴影。

  这种写法,当然不是偶然的兴之所至。作者说:“我读一本诗集,必须找到这个诗人的传记。我不承认诗与人是分离的,一个没有生活理念的人,不可能有独到的诗歌;我甚至极端地认为,人比诗更重要。这也是萨特的《论艺术》把作品与经历结合起来评价的方法影响我的原因。”我想,正是这样的观念,构成了写作此书的契机。

  海子的辞世,距今已经整整二十一年了,有关他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而他倾注了心血的长诗,也至今仍未获得广泛认同。另外,关于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定位也一直没有公论。阅读本书,我们可以基本了解海子的生活历程、写作过程、思想嬗变以及相互关系,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中,观照海子诗歌的写作资源;另一方面,则通过自己所擅长的诗歌技术层面的分析――这对诗人边建松来说,是多么游刃有余――他揭示了海子所倾心的农耕文明、原始主义、神秘主义,揭示了海子由文化诗与体验诗构成的两大诗歌主线,揭示了海子由“实体”到“民间主题”到“集体仪式”到“元素”的写作历程,从而揭示了海子为什么与中国现代化的母题格格不入的根源。作者认为海子是一位“文化诗人”和“生命诗人”,引人深思。

  西川对作者说:“写完这本书,可以了结你的一桩心愿。”是啊,对于热爱海子的边建松来说,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个意气相投、气血相通的诗人的致敬,也是对开阔生命的礼赞和求索。

  《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

  作者:边建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定价:26元

  浙江诗人边建松的新作《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是一本解读海子及其诗歌的专著,书中有大量精辟独到的分析和探讨,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诗人存在的印迹。作者在写作这本诗传的过程中,花了大量心血,寻访联系海子生前的同仁亲友,收集相关资料,努力还原海子的生活经历、写作衍进和思想嬗变。《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是一部独具价值的人物传记。

  《和学生一起读诗》

  作者:余文浩 海天出版社出版 定价:22.5元

  《和学生一起读诗》是作为中学老师的诗人在中学课堂上进行新诗阅读的一种有益尝试,为拆除新诗和中学教育之间的藩篱所做的一种努力;通过作者的诗歌教育实践表明,当代诗歌是受到中学生热爱的,中学生需要接受新诗的美的熏陶和教育,青春如诗,诗如青春。

  《大地红》

  作者:老剑 作家出版出版 定价:25元

  老剑(刘建民)诗集《大地红》收集了作者30余组共180余首现代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既表明了一个“中间代”诗人回归诗歌之后在当下中国诗界的个人操守和诗写实力,同时也凸显了诗人所处地域的诗歌群落一个阶段的创作成就和上升态势。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范文:范文意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微时代的到来,人的耐性越来越小,范文的出现补缺这个漏点,范文就像一个公式,只要数据带进去就ok。范文的分类,演讲类的有:竞职演讲、就职演讲、党会发言、爱国演讲、祝福贺电、晚会祝词等。合同类的有:买卖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经营合同、劳动合同。总结类:个人总结:把一个时间段的个人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分析成绩、不足、经验。述职报告:指各级各类机关工作人员,主要是领导干部向上级、主管部门和下属群众陈述任职情况,包括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成绩、缺点问题、设想,进行自我回顾、评估、鉴定的书面报告。工作计划: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用到“工作计划”这种公文。工作报告...

  2、青春:青春是一个汉语词语,一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之;二指青年时期,年纪轻;三指年龄,年岁;四指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五指酒名;六指年轻时代;七指心理稚嫩到成熟的一个阶段。出自《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青春(3张)(1)青年时代最恣情的时光;(2)也用于比喻旧的事物重新焕发神采;(3)指青少年、青年人的年龄范畴名词;(4)春天草木茂盛呈青葱色,所以春天称青春(也指夏天)。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之。合并图册(3张)《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明刘基《风入松》词:“但道青春未谢,不知芳径苔深。”李大钊《时》:“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春天。”二、指青年时期;年纪轻。《文选·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 诗》:“予涉素秋,子登青春。” ...

  3、未名湖: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位于校园中北部。形状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景观之一。未名湖本无名,乃燕京大学教授钱穆于20世纪30年代在燕京大学任教时所起的名字。乘坐地铁4号线到北京大学东门站,步行200米左右可到东南门。乘坐公交307路、355路、365路、498路、549路、579路、601路、614路、681路、696路、697路、699路、717路、982路、特18路、特4路、特6路、运通105线、运通110线到中关园站下车即是。该湖以前靠万泉河供水,未名湖一带在清朝属于淑春园的一部分,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在此大肆营建,一共建造楼台64座、游廊亭阁357间、房宇上千,极尽奢侈。和珅后来被查抄之后,淑春园又几易其主。在清朝是圆明园附属的和珅花园淑春园中人工湖。石舫...

  4、诗歌: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汉族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汉族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唐朝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