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是金末元初的名士,他作为金国的进士,步入仕途,适逢蒙古崛起,天下大乱。元好问在国家丧乱之际,既叹息国家前途命运,又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担忧,果然,最终他被俘,成为阶下囚。
元朝初年,元好问拒绝了元朝政府的征辟,选择隐居潜心诗词。
但是,这不代表元好问对于政治和时局毫无关心,他之所以不愿意做官是出于儒家忠孝的考虑,他在晚年还在向元朝皇帝提建议,希望尊崇儒家恢复科举。
元好问这种情况既特殊又普遍,今天我们就从元好问的一首诗,聊聊这个话题。
“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元好问这首诗的意思是,古代传说那些隐居的隐士,看不起出仕做官的人,这大概是谣言,那些山林村夫有什么资格看不起位列朝廷的人呢?
华歆是汉末三国的名士,传说他与好友管宁耕地,看到地里有一块金子,他立刻捡起来了,但却被管宁鄙视,于是他又把金子扔了。
俩人一起学习,屋外有富人家的车马经过,管宁不为所动,华歆则扔掉书本跑去观看,管宁便割断坐席,对华歆说:我俩不再是朋友了。
在管宁眼中,华歆贪财,见利忘义,属于儒家正统所不耻的小人。
而元好问这首诗,则认为华歆这个传说是子虚乌有,是后世人编排的故事。
元好问这首诗出自他早期作品《论诗三十首》,这个系列可以看作是他艺术成就的成熟标志,此时的元好问正在筹备参加科举考试,正是一展宏图,意气风发的时候,自然对于隐士有所不服,对于做官充满的期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好问三十五岁才中进士,四十多岁才当地方官,不久之后亡国被俘。
五十多岁的元好问失去了国家,也失去了官位,落魄的他甚至需要别人的接济才能生活。
这时候的元好问自然不会在对隐士有所偏见,对于做官他也早没有了年轻时的热情。
儒家思想中,历来有“君择臣,臣亦择君”的思想,“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比如三国时代的名相诸葛亮,他自己一度隐居,不愿意出仕,“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是当遇到刘备这个可以辅佐的君主,“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那便一啸出山,建立功名。
元好问早年追求科举仕途,完全可以理解,儒家尤其是宋代以后的儒家,走科举仕途几乎是一个读书人人生的唯一选择。
但是元好问面临的情况却比较特殊,那就是改朝换代之际,他需要在新旧王朝中做出抉择。
最终,元好问选择了守卫故国的思念,拒绝了新王朝的富贵,如果此时再让他写诗,他肯定不会为华歆“洗地”,他的思想会更倾向于管宁。
标签: 元朝诗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