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思想文化最灿烂的时期莫过于春秋战国,这一时期人才辈出,各流派互相争芳斗艳,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其中最为出众的,便是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说起道家的,最为大家所熟悉的莫过于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他所著的《道德经》更是被世界政要、精英名流、企业领袖所崇拜。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便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五章。很多人从单字面上理解,认为这句话是说,当天地不仁慈的时候,会把万物当做狗来对待;统治者不仁慈的时候,把百姓当成狗来对待。其实,这与其本意完全不同。
在理解这句话之前,我们先要了解,这句话中的“不仁”,并非我们所熟知的不仁不义。这里的“仁”,指的是偏爱,偏心,因而“不仁”的意思就是不偏爱。而“刍狗”的意思是草扎的狗,古时候祭祀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在祭祀前,祭祀官要仔细的打扮它,当祭祀完成后,刍狗就会被扔在地上,被人随意踩踏,甚至被人带回家当柴火烧了。
如此看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是,天地本没有偏袒之心,对万物都是放任其自生自灭。自认为高贵的人也如同这草狗一般,不论是被悉心装扮,还是被随意丢弃,都不过是自然发展的结果罢了。
联系第一句话,“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意思也明了了,说的是圣人们应该学习天道“无为而治”精神,让百姓自由生存发展,顺应天地间的规律,不可强行干预。与儒家相比,道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一个人遵从他的天性,完成人对自身的宽容和接纳,就能成为圣人。
标签: 天地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