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帛书老子还原系列一

非凡网 40 0

王弼传世本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虚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帛书甲本: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省囗囗狗天地囗囗囗猶橐籥舆虚而不淈踵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帛书乙本: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耳口)人不仁囗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舆虚而不淈勭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还原本: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虚而不淈(汩),踵而俞(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解字:

1、芻:《孟子》猶芻豢之悅我口。《趙註》草食曰芻。《韻會》羊曰芻,犬曰豢,皆以所食得名。

2、橐籥(tuo2yue4):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

3、淈:又與汨同。汩又涌波也。这里是以水涌喻风涌。

4、踵:《說文》追也。又頻也。

简体还原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汩,踵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详解:

老子是以一种俯视的视角来看待天地万物的。老子认为天地若不施仁于万物,天地终将沦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若不施仁于百姓,圣人终将沦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是以天地比喻圣人亦即君王,以万物比喻百姓。而所谓刍狗,就是草食的狗,狗的祖先是肉食动物,而伴随着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所驯养的狗已经转变为跟人和猪一样的谷食物种,草食的结果必然是饿死。所以老子在这里真正要说的是君王与百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若君王不对百姓施仁,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最终必将失去百姓的奉养而沦为饿死狗。老子用饿死狗来形容失道的天地和君王,这是后世儒家为主的束缚性思维连想都不敢想的,更何谈理解了。

橐蘥就是古时候的风箱,老子将风箱内的两端比做两个不同的立场,以此来比喻天地与万物亦即君王与百姓的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与)。古代风箱有皮质有木制,但其运作原理都是通过在两端之间不间断的推拉才能实现持续出风的效果,不推拉就不会出风(虚而不汩,踵而愈出)。但如果只拉不推,或多拉少推,就只能听到拉到尽头后“笃笃”的撞击声(多闻数穷)。所以要想持续不断的出风,就必须放弃自身立场而置身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立场,相互奉献等价收获(不如守于中)。老子用风箱内的两端比喻君王和百姓这两个不同的立场,用推拉风箱比喻互仁,用风箱出来的风比喻德,论述了君王与百姓关系的本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知网作品‬)

标签: 天地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