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影星莎朗.史东凭着《道德经》走出了离婚阴影,重塑生活信心。
美国学者芭莉娅: "老子的智能是人类的智能." "在美国历史上似乎还找不到像老子这样大彻大悟的哲学家"
当今美国最富代表性的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和法国当代思想大师德里达,都明确表示自己的哲学理念与中国的传统思想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李约瑟:“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英国著名诗人约翰·高尔:“《道德经》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②橐龠③乎?虚而不淈④,动而愈出。多言数⑤穷⑥,不如守中。
【注释】
① 刍(chú)狗 :古人用草扎成的狗,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用完即扔。
② 犹 :如同
③ 橐(tuó)龠(yuè):古代的风箱
④ 淈 (gǔ):穷尽
⑤ 数 :通“速”,加快
⑥ 穷 :艰难窘迫
【译文】
天地对待万物无所偏爱,任其自生自灭。有道之人对待百姓无所偏爱,任其自行发展。
天地之间,不就像风箱一样吗?虽然空虚却不会穷尽,生生不息。言语太多反而会使人困惑,不如坚守内心的虚静。
老子表达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反对将天地、“道”进行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它对世间万物没有特定的感情,只是任其自生自灭、自由发展。同样,圣人治理天下也应如此,让百姓自劳自息,尊崇自然规则,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太多的冗政繁令只会让人们不知所从,造成混乱。
天地生养万物,本是无心,自然无所偏爱。从天地的立场来看,万物与人类无分别,何来的偏爱呢?所以有道之人,也效法天地对待百姓。
号召以“仁义”之名救世者,不过徒托空言,只为一己私欲。标榜仁义者,以自我为中心,妄图集权力于一身,最终百姓受苦,这却是最大的不仁。也许这就是命运的无言讽刺吧……
道是最公平的!天地万物乘其而来,还其而去。天地万物生灭变化,尽在其中!然而,它不去主宰,不去干涉,只是听凭发展!
风箱,躁动而火灭。要想发挥风箱的作用,要把握火候,才能恰到好处。
如何保持永恒的活力,是一个哲学问题。
不多言,不妄语,虚怀若谷,才是有道之人的原则。
大多数人相信,“夙夜在公”的官员必定是个好官、能官、爱民之官;而那些经常饮酒作乐的官员则是贪官、懒官、害民之官。其实,一个官员的好坏并不能仅仅靠勤政与否来衡量。崇祯皇帝兢兢业业十几年,事必躬亲,整天为国事愁眉苦脸,甚至为此不近美色,不好游猎,但他并未能拯救大明帝国,最终还是做了亡国之君。汉文帝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最终实现了文景之治的盛况。有些官员顺势而为,不用商衣旰食就能将人民治理好;有些官员则过于勤政,不仅不能治理好民众,还会扰乱人民正常的生产。
可见,如果想要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上级不能对下级干扰太多,以免在其施政中掣肘;治理的人不能对人民干扰太多,以免政令繁冗,使民困惑。“勤政”,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而是要选择无为之法,恰当好处。
标签: 天地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