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解:第五章天地不仁

非凡网 22 0

【导读】

第四章,老子以盅为喻,讲了一个空字,道是万物的祖先,但是,它自己却与万物不同,并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存在物,这样,从逻辑上,老子自然是要求人师法道,也要以无形制约有形。

从纯哲学的角度说,这种从自然到社会学的过渡,不能得到逻辑上的支持;自然界的变化是线性的,比如:让子弹飞,这完全可以计算出来,绝对不会又飞回来;社会学的变化完全不同,它充满了矛盾,无数的维度、无限的轮回,没有什么工具能够做量化分析,除非你的计算机的能力与自然界完全同步,人类就别想了;人类超越人类,这也是逻辑悖论。

老子《道德经》解:第五章天地不仁-第1张图片-非凡网

我这样说,完全没有贬低老子的意思;我想说明的是,老子说的是道,根基却在阴阳两极的变化;中国传统的阴阳两极,正是破解超维变化的利剑,这也正是老子学理的价值所在。

【原文】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

【译文】

天地不讲仁爱,视万物都如同草狗;圣人也不讲仁受,视百姓也如同草狗。天地之间,岂不是很像个大风箱?它空虚但并不缺少动力,鼓动起来则风动无穷;过多的言行无益于治理,不如持守大道之盅。

【解析】

注释上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多言数穷”有两个版本,另一个是“多闻数穷”,这会引起不同的解释,方向上,总要文意通畅,无非是让帝王少管闲事。第二个问题是最后一个“中”字,一解为“冲”的通假,那就成了“盅”,与前一章倒是呼应;如果以中字解,就与儒家对道的义理窜了。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直接针对着儒家,实际上,道家的学理从整体上就是对应着儒墨两家,各学派都是帝王术,大家都想做帝王师,那就嘴上春秋,先从学理上入手吧。

道家为什么强调无为,是对应着儒家的有为;儒家讲仁义,让天下人人都按周礼的规范接受统治,结果天下大乱,这是孔夫子的一厢情愿;于是,老子就有话说了: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变化法则,你永远也追不上变化,与其夸父逐日,不如守住道,守住源头,以不变应万变。

老子《道德经》解:第五章天地不仁-第2张图片-非凡网

这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招数是什么呢?就是约束自己,消除对立面。

为什么要视百姓为刍狗呢?这岂不是很不仁道吗?那不是老子的意思,老子是针对儒家的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说的,对老百姓,你不能用不同的标准,你们儒家满嘴仁义,其实都是在维护“亲亲”这个小集团利益,岂能说是圣人之道呢?天地不仁,在天地的眼中,万物都是一样的,谁也不是“亲亲”;圣人效法天道,在圣人的眼里,百姓都是一样的,何必“亲亲为大”,这不是制造社会矛盾吗?约束自己,不要满世界地宣传仁义,结果如何呢?你宣传得越多,社会矛盾也越多,这又怎么治理天下呢?

问题是,无为真的能治理天下吗?这是后话了。

老子《道德经》解:第五章天地不仁-第3张图片-非凡网

标签: 天地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