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非凡网 53 0

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刍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作者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标签: 天地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