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生回忆录:我最喜欢的书是张恨水的《春明外史》

非凡网 26 0

【按:2020年7月,我们创办《中师生》公众号。近半年来,汇聚近万名中师生。前期,我们连载了曹振峰老师的《中师生》、巴陇锋老师的《永失我爱》(部分),在中师生群体中引起不错的反响。1月30日始,我们开始连载中师生尹新武老师新作《中师生回忆录》,这是尹老师的阅读历程,工作历程,更是一代中师生的心路历程。希望得到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欢迎大家每日打卡阅读。】

原题:中师生回忆录:匠心映寞路,书情正梦酣

作者: 尹新武

中师生回忆录:我最喜欢的书是张恨水的《春明外史》-第1张图片-非凡网

- 书影 8 - 初入北小,那盏一直亮着的灯光

我的青年时代是从1984年秋到2002年回城之前,长达18年。这一阶段,我系统地学习了汉语言文学大专、本科的自考课程,系统地学习古典诗词以及大量的中国当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传记,并开始接触到当时风靡全国的一些语文教师的著作,包括华东师大教授主编的大型教育丛书。

除此之外,我还阅读过为数不少的港台新派武侠小说。这一阶段的学习与研究,使我广泛地吸收小说、散文、诗歌的经验,也对《日出》的剧作者曹禺的一些著名的剧本有过涉猎。

我在此阶段,与王仕第、王德祥、孙元利、陈严、魏成章、孙继承、贠守勤等人有过交往。在举办“兰竹杯”诗赛时,也认识了会宁著名的文人何智龙、武志元、曹志佐、李明、周志权、陈尚敏、郑学儒、曹志中、李云飞、李永清、田绿洲等。

周志权、李明仍活跃在会宁的文化界,学识非凡而豁达聪颖的孙平是我初中同学,和我同岁,刚从会宁文联主席上退下来,李云飞的散文进境相当快,武志元宝刀不老,十里店的故事风生水起……来自二中的张明和杨柏平,内敛而孤傲。孙志诚先生的内甥李发旺,是辽坡人,擅长叙事和评论。何军雄、田志清、王喜、蔺国相诸人只读其诗,未识其人。

真正开始系统地读书。应该是从我1984年秋参加工作以后吧!

记得有一本《世界抒情诗选》,于北关小学时读过。

于是我记住了惠特曼、叶芝、普希金、莎士比亚等许多大诗人。

2020年春节,我终于有时间读了普希金诗集,还有米沃什的四卷本诗集。

北关小学的丁佐忠校长有句名言:“北小不需要作家!”

很不幸,被丁先生言中!北关小学的确至今没出过作家!却的确出了一位名噪陇原大地的诗人——出生于王庙杏儿岔的牛庆国!

牛诗人高大精悍,颇具那种诗人的气质和感悟。他今年九月所写的《风中的庄窠》一诗在我看来,就已经很有底蕴了,尽管似有可商榷的地方。

牛诗人的成才过程十分艰难,从教多年,从政多年,如今父母早已谢世,那座孕育了诗人蕙心兰质的村院——杏儿岔8号,早已门可罗雀,寂静无人,属于“长期闲置”的农村老屋。然而,定居兰州的牛诗人的盛誉,却全方位、立体化覆盖了家乡的穷山恶水,家乡的文人也以与牛诗人为乡亲而倍感荣耀了!

当年极力排斥诗人、作家的原北关小学校长丁先生,溘然长逝之际,是否曾为当年的愤激之语而暗自悔懊呢?一切已不得而知。

生长于此干山枯岭的会宁文人仿佛格外地垂青于文学,动辄吟咏、动辄出书,让文风昌盛的故乡的文化气息愈来愈浓烈,愈来愈醇厚,确是不争的事实!

听说早在兰州一中教书的陈效义也写出了一本长篇小说《祖厉源》,这应该是真的,他是我北关小学时的好友!我当年的同事陈先生,是颇为当时的会宁诗界前辈武志元先生所看好的年轻的翘楚。而我学习过的靖远师范的校友中,马绍浦先生早已因长篇小说《回望关川》闻名于省内外。

值得一提的传记中,就有一本《孙中山传》,精装版。

那时我在北关小学,记得是某一个早晨,我骑着自行车去新华书店买的。读到孙文首次举义的几位同志慷慨就义的章节,倍是感慨“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这句孙中山先生的名言中所散发出的的浓浓的血腥味儿!

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那又是一些怎样的无敌英雄!我让当时张宗礼老师用毛笔书写了这句名言,并贴在宿舍的墙上。

张老师对我的语文教学是有过点拨的!那一年他的妻子生病住院于兰州,我帮他找当时在黑市上才能买到的兰州烟。只是张老师去世得早,否则,他如今应该是一位闲来弄墨、孙孙绕膝、很有书法造诣的退休人员了。

《陈赓将军传》,读于北关小学,后来被赵生长老师弄丢了。赵老师后来去了玉门并做了官。还有《聂荣臻回忆录》,《历史在这里沉思》三册,是当时借了北关小学图书室的,后于2013年读了更有学术价值的《陈赓传》。买这本叙述中国军事奇才陈赓的传记时,我家已搬到了何家大院,我也已经是快五十岁的人了。

我在一个下雪的初冬的中午,买了《聂荣臻传》、《罗荣桓传》,从南关绕了一段路,然后站在枝阳初中的校门外,等候妻弟的儿子建乐放学后,一同回何家大院。那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好几年了。

《彭雪枫传》读于2013年。他曾有过传奇般的经历,与许多中国当代名人有过交集,娶了非常漂亮的妻子,打了许多漂亮的仗,写过非常优秀的军事论文。

在中国军事领域里,彭雪枫的军事理论素养,只有左权可以媲美。可惜二人均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经七书今译》读于北关小学。后在教场小学时买兵法六种,2018年又买兵法类八种。兵书《白话乾坤大略》读于南咀初中,后来借给了马立峰老师。他比我小“一轮”,如今在省城执教与某高校。

兵法是世间最美好的、最奇特的文字。从字字句句里,我仿佛能嗅到那种金戈铁马、冰河大漠时代的残阳断剑之气……

而早在1992或1993年妻子开书社时,读过《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则与妻弟上了大学有关。

当时见到的这本叶永烈的大作,是印在一本杂志上的。它第一次论证了历史,是怎样选择了毛泽东的详细过程。叶永烈先生于2020年去世,我找了本他的采访手记的上册,里面有对陈伯达的采访纪实。2020年国庆期间,看到张玉凤回忆毛主席晚年政治谋略的一些细节,应该符合历史的本相。

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读过的,还有通过王德祥从西北师大借来的《爱弥儿》(卢梭),以及妻弟精心选择的《林黛玉日记》(无名作家)、《孔子》(井上靖)、《曹雪芹小传》(周汝昌)等。我在窝铺时专门研究了周汝昌的《曹雪芹小传》,才知道当年曹雪芹于北京西山脚下黄叶著书的一些详尽的考证。最近,又听蒋勋先生也说到了关于对红楼梦的一些观点……

应该还有一套六卷本的《钱钟书论学文集》的,其中的一本不慎被某人借去后找不到了。我难以自释,又让女儿买了《管锥编》、《谈艺录》,以弥补这个失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不多见的反映教师的生活的,其余的首推叶圣陶的《倪焕之》和当代作家王安忆的《考工记》。

说到琼瑶的小说,又会很自然地想起冰心和张恨水两位名家来。

张恨水的《啼笑姻缘》和琼瑶的《在水一方》同在八十年代播出。

我最喜欢的是张恨水的《春明外史》。

夏末秋初,气候宜人。在北关小学后排的平房里,我课余抚摸着张恨水的作品,仿佛看到一位寄身京华报界的文弱书生笔下那多愁善感、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故事里的事,仿佛一瞬间置换成了我,哦!

那时我二十刚出头,正值情窦初开的华年哦。

作者简介:烟雨平生,本名尹新武,1966年出生,1981年考入靖远师范,先后在九所学校任教。自考汉语言文学大专本科,发表过通讯、儿童教育论文,参赛中语会组织的课题获二等奖,主持省级课题通过验收。喜欢阅读,长期从事对心理学的研究,阅踪亦涉猎军史、佛经、蒙学、古典诗词、儿童文学及现代诗等领域。

标签: 普希金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