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秋天

非凡网 34 0

  天气慢慢地变凉了,地处青海高原,夏季本来就来得特别的晚,窗前放眼望去,满目还是绿色,很有夏季永不逝去的感觉。惟有出门后那挡不住的秋风,才晓得那摇动的树叶,正向我们传递秋天的到来。

  李白在《赠庐司户》中写道:“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诗仙也悲秋,看来,悲秋是古代文人的主色调。在他们笔下,秋天的风、雨、月,都是层层的秋意,那远山、枯树,流水,甚至行人的目光,也显出悲凉、萧瑟的感触来。元代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一首28字的散曲写了村、日、霞、烟、树、鸦、飞鸿、影、山、水、草、叶、花13种景物,又写了青、绿、白、红、黄6种颜色,功夫真是了得,把秋天描述得如此逼真,虽说有一份自在的闲情,但从中也能读出其淡淡的悲苦与无奈来。

  景由心生,人们喜欢借秋来抒写自己的落寞的情绪。秦观《满庭芳》“天抹微云,天连衰草,话角声断谯门”诉说了自己在失意中的一缕惆怅;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刻画了细腻绵长的儿女之情;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和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秋涨池。”都是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这些词句,虽是文字清丽优美,然而很向流水,渐向低流,这正中了卢照邻“岁去愁来兮东流去,地久天长兮人共色”之叹。

  古代散文里,欧阳修的《秋声赋》是悲秋的上品,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他夜晚读书,听到有声自西南来,连说:“异哉”,要出门看,童子说:“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于是他叹道:“草木之无情,有时而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行。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意思说,草木无情,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最有灵性,但有无穷无尽的忧愁煎其心,有无数烦恼的事来劳其身,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想想谁在受伤害,凭何恨秋声?童子最后无法回答。作者写秋声的实质是说人,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和悲人生之情溢于言表。

  欧阳修说得对,四季往返,皆是定理,秋景萧瑟,原是看景的人。我们来看另外这些人,他们眼里的秋天就不一样了。秦观在《秋日》中写道:“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他看到的不是飘落的秋叶,而是相对吐丝的青虫。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中有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从天而下,孤鹜由下而上,高下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这个秋色,就美得多了。刘禹锡也有两篇《秋词》,一篇写道:“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但另一篇却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认为秋天胜过春天,那万里晴空里一只野鹤凌云而飞,该有多少诗情啊。更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杨万里《秋凉晚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意思说人们以为秋气使人悲哀,其实未必是这样,轻微有点寒意正是气候宜人季,绿色池塘里的红色荷花虽然落尽了,但荷叶还有新长出来的如铜钱那么园的小叶片。像这样写秋天,就写出了快乐来。

  应该看到,天凉气爽的秋天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苏轼《赠刘景文》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句,辛弃疾《西江月》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句,它走进了乡亲们的粮仓,你随处可以闻到五谷香甜的气息。宋朝还有一个范仲淹,他一生中生活态度始终是积极向上的,他所领略的秋天就和别人不一样了。他在《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更把秋天描绘得有声有色,我们仿佛感受到了秋天的广阔、博大、庄重与安详。

  杜甫在《月》中写道:“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月有阴晴圆缺,秋天还有一个团圆的中秋节日,对秋天的感受,不管悲也好、乐也好、喜也好,都是个人的私事。但我们都是人生的匆匆过客,如何去感秋,你自己选吧。

标签: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什么意思

上一个说秋

下一个锦绣黄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