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惠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禅宗是印度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从后世来看,相对于佛教的其它教派,禅宗虽有印度佛教的痕迹,但它真正诠释的内涵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菩提偈(其三)
【唐】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诗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
菩提偈(其四)
【唐】惠能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出自《大正藏.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反复申明向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
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唐代诗僧寒山居住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山路及其周围的景致,全诗运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的表现手法,同时大量使用叠字,使诗篇富于一种特殊的音乐美。
众星罗列
【唐】寒山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
圆满光华不磨镜,挂在青天是我心。
寒山之诗为点化愚蒙,引导初机,往往写得直白如话,妇妪可解。此七言绝句,又别是一格。这首诗意趣十分含蓄,境界亦幽远深沉,以景寄情,情景交融,回味无穷。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优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寓含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全是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标签: 无相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