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 > 财经频道 > > 正文
A股 H股李韦森:九大行业振兴就是要“撑死胖子”
2009-01-24 08:27:44 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 点击查看评论 共 6 条 黑马推荐 即使明年经济保八,也会把中国长期的问题拖到后面。
李韦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经济学要说实话,我有一个感觉,从去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整)就是步步滞后、步步错,现在还在错,这是要命的。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样的,“国无远虑必有近忧”。下面我将讨论如下三个问题:第一,2008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演化动态,第二,中国国内大规模生产能力过剩下如何才能启动内需?第三,如何才能启动中国家庭的居民消费?
启动内需“消化”产能
第一,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演化动态。可以这么说,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是风云变幻的阶段。货币政策是连年从紧,从去年6月到今年,升了12次准备金,6次升息。本来今年宏观经济不会这么恶化的。另外在财政政策方面被大家忽视了,目前经济学大家没有太多的人注意到,在2007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共盈余了1650亿元的基础上,2008年1到6月份,政府的财政盈余又高达1.19万亿元。这个措施比货币政策还厉害。
另外,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出口出现了负增长,进口额较上年同期下滑了17.9个百分点。生产一块钱,出口4毛钱,这样的情况下对中国经济是很有影响的。中国去年11月份,发电量同比下降9.6%,十年来首次出现单月负增长,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信号。这说明国内生产增速大幅减缓,从而导致市场对能源需求大大降低。上述数字均充分显示,中国宏观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增速下滑的通道。这点相信大家不会怀疑。
外贸下降和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导致企业家信心不足。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表示,企业家信心下降了1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企业投资的欲望锐减,从而导致推动经济增长的四架发动机之一(其他三架为居民家庭消费需求、政府购买和投资,以及外贸出口)的企业投资动力严重不足,以致近乎“熄火”。
中国股市跌跌不休、财富缩水下跌导致消费者信心进一步下降。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7年11月份的本来就不甚高的97一路下跌到2008年第三季度的93.8。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下滑,自然又显示了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架发动机居民家庭消费更加动力不足。
中国决策层宏观政策一再滞后,去年9月份才有一个180度的急转向,2007年7月到10月我曾一再发文章,观点是中国的问题不是通货膨胀,而是经济走向衰退。去年3月份写的文章,说中国的问题要警惕中国宏观经济放缓带来的效应,可惜没人听,还有人找我的麻烦。目前我们的宏观经济来了180度的转弯,又有层层加码,以求保持和提高本省经济增长速度,以至24个省市刺激经济的计划投资总量高达18万亿元。站在2008年岁末,回首近一两年来的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物换星移和决策层宏观政策选项上的云翻雨覆、大落大起,真可谓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
网易 > 财经频道 > > 正文
A股 H股李韦森:九大行业振兴就是要“撑死胖子”
2009-01-24 08:27:44 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 点击查看评论 共 6 条 黑马推荐 即使明年经济保八,也会把中国长期的问题拖到后面。
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我也和企业界在聊,大家认为中国许多行业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过剩。中国的钢产量已经达到4.89亿吨,比日本、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的总和还多,已经占世界钢产量的40%。
中国的水泥产量在2007年也达到13.5亿吨,占世界水泥生产总量的大约一半。中国的煤炭产量在2008年也高达25.23亿吨,亦占全世界煤炭产量约60亿吨的42%以上。中国制造业绝大多数产业在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也基本上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包括化工、家电、纺织、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大家都看到了,目前中国的汽车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已经高达年产量1200万辆,但目前每年大致只能销售800万-850万辆。去年年经济出现下滑,销售量不超过700万辆。
在过去内需疲软的情况下,中国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大规模生产能力过剩,为多年来持续和强劲的外贸出口增长所缓解了。然而,到现在,在全世界经济放缓和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制造业的大范围、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极其明显地凸现出来。在此格局中,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过剩渐渐失去了向外“泄洪”的流向,未来的中国经济能否保持一个相对高的速率继续增长,或言能否保持增速不急剧下滑,关键就在于如何“向内”来启动内需“消化”巨大的生产能力了。我觉得这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家庭消费是关键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中国在大规模生产能力过剩下如何才能启动内需?
如何才能启动国内需求,从而消化巨大的生产能力过剩,从而保持宏观经济增速不致急速下滑?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要启动内需,要从三个方面分别有所动作,第一是政府购买和政府投资,第二是企业投资,第三是家庭消费。
第一,政府购买和政府投资。根据对目前已公布投资计划的24个省市的合算,全国投资计划总额已经接近18万亿元。由此来看,在2009年和未来两三年中,拉动内需方面的政府购买和政府投资的动力似乎不会缺乏。然而,问题是:这4万亿元乃至18万亿元资金从何而来?这巨额的政府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有多少来自政府的财政预算?在2009年以及今后的数年中,政府投资方面能真正启动内需的,实际上在于2009年能有多少预算赤字,其他方面均是虚的。在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接近财政部的消息人士透漏,2009年财政预算赤字总规模将创纪录地达到5000亿元。
第二,企业投资。我和一些沿海企业在研讨,中国的企业不缺钱,关键是大家不看好未来的经济,不投资。我的看法是要减税,只有企业税负真正减轻了,企业有盈利的预期和计算了,看出了商机,企业家的信心指数才会提升,企业才会扩大投资和改进技术,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和企业技术升级,从而才能真正启动企业投资扩张所引致的国内投资需求的增加。
第三是居民家庭消费。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无论政府在多大规模上采取赤字财政政策,也不管企业投资和扩张是否有新一轮的启动,但无论是从长期来看,还是从短期来看,如果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继续疲软,在国内生产能力大规模过剩而世界经济又濒临衰退从而中国产品出口增长将进一步下滑的情况下,任何启动内需的政策都将会落空。如果家庭消费不启动,光靠政府投资、光靠企业投资,最后都会收效甚微。换句话说,改变多年来国内居民和家庭消费持续疲软的状况,是拉动内需的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能否收效的最终决定因素。
网易 > 财经频道 > > 正文
A股 H股李韦森:九大行业振兴就是要“撑死胖子”
2009-01-24 08:27:44 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 点击查看评论 共 6 条 黑马推荐 即使明年经济保八,也会把中国长期的问题拖到后面。
消费率低于三年困难时期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可以拉动居民消费?
目前的现状是我国平均消费率太低,而固定资产投资率太高,积累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5.4%,资本形成率为42.9%,其中固定资本形成率为42.8%。近年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最终消费率却不断下降。按照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字,2007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36%左右,三年时间下降了19.4个百分点,近20%的下降。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77%(美国消费占GDP的份额为86%,德国为78%;日本为75%),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3%。2007年,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多个百分点。更令人感到有些触目惊心的是,目前的中国消费率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比较也有相当大的差距;不仅低于过去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大跃进”之后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中国的家庭消费支出在过去10年里增长较慢,现在仅占总产出值的三分之一略高,是全球所有国家中最低的。”也算是有一个No.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最终消费率——尤其是居民家庭的消费率——不断降低的三大原因:
第一,国富民穷。最近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与此相对照的是,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低于同期的政府财力增长。譬如,自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里,政府财政税收年均增长16%(去掉通货膨胀率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的纯收入年均增长6.2%。这期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2%。近些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所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在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已由2000年的51.4%降低为2007年的39.7%,7年中下降了11.7个百分点。在政府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企业利润率也有所攀高的同时,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结果自然是“国富民穷”。这是近些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来说各阶层和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增加了,但是由于我们现存的体制和制度原因,一些人在近些年的市场化过程中积累社会财富极其迅速,而大多数民众的收入增加速度相对而言比较缓慢,这就导致自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社会收入分配和社会财富占有中的差距不断拉大,结果就出现了人们所常说的“富人有钱无处花,穷人有钱不敢花”的格局。
第三,“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体制不到位”。因为我国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大多数低收入家庭有钱不敢花,而是存起来以备生病、失业和子女教育开支,以及其他不虞之需。
网易 > 财经频道 > > 正文
A股 H股李韦森:九大行业振兴就是要“撑死胖子”
2009-01-24 08:27:44 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 点击查看评论 共 6 条 黑马推荐 即使明年经济保八,也会把中国长期的问题拖到后面。
减税富民是启动内需根本
理清了最终制约和决定国内总需求不足的最终消费需求疲软并多年来持续下降的原因,也就大致知道我们的经济体系和制度的问题症结之所在了。今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只不过把这些问题鲜明地暴露了出来而已。基于上述因素分析,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宏观经济格局中,要启动内需,以确保中国经济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有一个相对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关键就在于要根本调整我们的宏观政策基本导向,并相应的改革我们的财税体制和政治体制,解决以上制约国内最终消费不足的三个体制和政策导向上的深层次的问题。只要彻底扭转了劳动者收入在国民经济份额持续下降的趋势,采取并真正贯彻了实实在在的“富民”政策,才能有望真正启动内需。
第一、大规模提高居民在劳动收入中的比重。
第二,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上做些文章,扭转并切实改进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关键还在于约束政府的征税和提高政府财政支出的透明度,中国收入问题,不是分配问题而是政治体制问题。是一些人依靠权利导致一些富人,富人掌握了权利和跟权利有关的人。中国收入问题是政治体制问题,关键是要从财政体制上做一些文章。
第三,尽快推出能使全社会绝大多数城乡居民能得到真正实惠的医改方案,并投巨资加强社保体制的建设。
目前的宏观政策,大家看一下不久前发改委刺激经济的方案,钢铁、造船、重化工,大家想想,九大行业基本都是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我做了一个不太雅的比喻,这个人已经很胖了,原来有地方拉,有出口出去,现在拉的地方堵住了,你还给他不断的填肚子,这个人会不会爆炸?现在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才可以启动内需,否则继续采取辅助其他九个行业的政策,那即使明年保证了8%、9%,也会把中国长期的问题拖到后面。宏观经济政策我觉得可能是错的,我的判断不一定对。
我的结论,在目前国内宏观经济的基本格局和世界经济趋于衰颓的大环境中,要真正启动内需,要确保中国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的长期增长。在目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实施新的“减税计划”,大幅度地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负,并加大在医保、社保、城乡公共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改变目前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以及再分配向政府倾斜、财富越来越向国家转移和集中的趋势。并要彻底改变积累率远远高于消费率的现实格局,真正实现“让利于民”和“藏富于民”。
关键还是大规模的减税,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我觉得这是启动中国内需的根本。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
标签: 云翻雨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