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空城》受到高端评论家关注(转载)

非凡网 34 0

  2010年4月,中国作协七届五次重庆全委会上,评论家贺绍俊在题为“长篇小说的问题和陷井”的发言中评价小说《空城》:作者不满足于反映现实生活,他想写出对精神生活的拓展。

    贺绍俊认为,现实生活始终是长篇小说最主要的写作之源。长篇小说仅仅有现实性是不够的,有不少长篇小说只顾现实性,现实性也许会带来故事性,有些小说的故事编得很好,但是除此之外,就没有了。 不同于历史学、经济学,就在于小说要为读者提供精神性的东西,所以好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座精神的寺庙。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会遭遇到很多的挫折,受到伤害,有没有一个地方满足人们没有实现的愿望,抚慰人们的心灵?这就是作家们通过想象的文学世界。

    贺绍俊谈到,最近读《空城》,讲述的就是成都市民的生活,是一部市景风情特别浓郁的作品,但是作者不满足于反映现实生活,他想写出对精神生活的拓展,还写到了汶川地震,他想表现大地震面前,人们的心灵受到了什么震撼,作家通过人物之口,表达了这种忧虑,宗教已经无力拯救人的心灵,需要一种超时空的力量。

    贺绍俊表示,汶川地震以后,我读到了不少的地震题材的作品,但是没有一部作品像《空城》一样,有如此高的高度。但是我觉得作者没有把精神性的东西没有灌注到整个作品当中,差一点火候。

  2010年4月,中国作协创作研究室肖惊鸿博士撰文评论《空城》说:作者以茶室为坐标点,文学性地诠释了成都这个城市,写出了成都市井男女的生活流变。人物刻画细腻,性格揭示尖锐,文笔流畅有韵味,颇有古文人遗风。针砭时世,笑讥人心;一干饮食男女,满纸市井风情。

    通览全篇,虽没有找到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但觉书中一干人物看似闲散,却各自挣扎于世事艰难之中,千姿百态。地域特色醇厚,民风民俗浓郁。铺陈虽嫌琐碎繁复,道来却不温不火。作者叙事态度的冷峻隐藏起痛楚的心情,暗合了写作的意图:成都就像深深的大海,表面平静,内里澎湃。他向读者出示了一个看似闲散却云翻雨覆的成都,它不仅是市井男女的饮食家园,也是精神迷茫之流的失乐园。

标签: 云翻雨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