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导语:公元1283年1月9日(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大都的柴市从容就义,终年47岁。
文天祥是公元1278年(祥兴元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和元军作战失败后被俘的。
从他兵败被俘到英勇就义,身陷囹圄达4年之久,为何他被拘押了这么长时间,其中有什么隐情?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过程。
抗元
一、兵败被俘
文天祥二十岁时(公元1246年)就考取了进士,并且还是宋理宗钦点的状元,说明他自小聪慧,学识渊博。
后来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公元1277年(景炎二年)正月,元军攻打江西时,文天祥曾带兵抵抗,失败后南撤。
公元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的军队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吃饭之时,元军突然出现,文天祥在突围的过程中被抓获。
被元军围困时,文天祥一看形势知道自己是在劫难逃了,便立即取出怀中的脑子(即龙脑香,热服可致死)全部吃下,结果没有死成。在被押解过程中,又连续八天不进食,又没有死成。
被俘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后,见到当时元朝的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张弘范。进入元军大营,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遭到文天祥的坚决拒绝,张弘范要他写信给另一股抗元力量首领张世杰,让文天祥招降他。
文天祥反驳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能这么做吗?”
文天祥给予了坚决的拒绝后,拿出自己的诗作《过零丁洋》送给张弘范,这首诗的末尾两句成为了千古绝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看到文天祥软硬不吃,张弘范也就放弃了努力,将他押送往京师,让忽必烈去处置吧。
点评:
中国古代讲究一个“忠孝节义”,其中的爱国、尽忠是排在第一位的。文天祥是受儒家思想熏陶出来的士大夫,忠君思想已经深入骨髓。
他在国家遭受外族侵略时揭竿而起,带领兵士们拼死抵抗,一旦战败,为了不受辱失节,选择自杀成为他目前的唯一选择。
此时文天祥始终想着以死明志,表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
状元榜
二、文天祥被俘后,抗元派和降元派双方的想法
文天祥被俘后,毕竟是南宋宰相身份,所以引起社会巨大的震动。当时的社会集团主要分抗元派和降元派,抗元派的代表人物为王炎午,降元派的代表人物是留梦炎。
他们两派对文天祥的被俘,都抱什么样的态度呢?
1、抗元派的态度
抗元派的首领为王炎午(1252-1324),他早先是文天祥的秘书。文天祥被俘后,他们十分焦急,他们焦急的不是如何来营救文天祥,而是怕他经不住各种诱惑,投降元朝,从而辱没了文人士子的名声。
王炎午的逻辑是:只要文天祥不死,忽必烈就落了一个“仁君”的名声,这个道德的制高点不仅被元人抢占了,而且抗元这边又少了一个报复的理由,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宣传鼓动,不利于激发起民众的民族仇恨。
为了让文天祥知道他的想法,早在文天祥被解往大都的途中,王炎午就写了《生祭文丞相文》、《望祭文丞相文》等文章,给文天祥做“生祭”,并且沿途张贴千字雄文,字大如掌,希望文天祥能在押解途中读到,这些祭文在当时的抗元阵营中影响很大。
所以,抗元派的结论:文天祥必须死,而且这是他唯一正确的选择。
《生祭文丞相文》
2、降元派的态度
降元派的代表留梦炎,此时他在元朝的职务是礼部尚书(后官至丞相)。
他是公元1244年(宋理宗淳祐四年)的状元,同榜的有邓文勉、陈卓,所以中状元要比文天祥早两年,应该是老资格了。
公元1275年(德祐元年),留梦炎做了南宋的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兵马。
公元1276年,当元军进逼杭州时,此时身为宰相的他,却突然弃官跑回衢州老家躲了起来。在危难中,朝廷两次下书召请,他却来个不理不睬。
是年农历九月,元兵攻下衢州。此时的留梦炎才“恍然大悟”——自己还是南宋的丞相,这个身份很值钱!
留梦炎投降后,招降了一批他昔日的属下,对新建立的大元帝国来说,算得上是“有功之臣”了。
他对文天祥是什么态度呢?他认为,若文天祥不死,回去以后,就成了“旗帜性人物”,到时候在家乡天天组织人马反元,会把地区局势搞乱的。
况且他们这些投降元朝的,本身就是为了出人头地。文天祥活着,就是对他们这些人的莫大讽刺。
他们的结论:文天祥绝对不能留。
留梦炎
三、蒙古人的做法
蒙古灭西夏22年、灭金23年、灭南宋却用了45年,还赔上了蒙哥汗,可见南宋当时的抵抗是非常激烈的。
正是因为汉人的这种顽强抵抗,反倒让忽必烈产生一种要彻底征服汉族的想法。
当时蒙古人的武力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在精神上还没能达成所愿。文天祥是南宋的宰相,是南方文官集团中的精神支柱,只要劝降了他,南宋的文人集团也就土崩瓦解了,汉族的脊梁也就断了。
而让人屈服的手段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糖衣炮弹,一种是肉体摧残。
1、蒙古人打亲情牌,让他们来劝降文天祥
蒙古的平章政事阿合马、丞相孛罗,都先后来劝降文天祥,均遭到拒绝。
这些人不行,那就动用朋友故交吧,那些投降元朝的官员走马灯似的前来“报到”了,但也全都碰了壁。
这个级别不够,后来动用投降的小皇帝宋恭帝来劝降,谁知他见到昔日的主子,只是冷冷的回了几个字:"陛下,请回吧。"
至此,元的所有劝降手段都使尽了,没有作用。
2、劝降不成,动用酷刑
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吧,但是动用了所有的酷刑,最后还是失败了。
忽必烈无计可施,可又不甘心,于是来个冷处理,想让文天祥在孤独中消磨掉抵抗意志。
文天祥
四、长期羁押中的文天祥,其心路历程
文天祥当时自杀未遂,没死成,被来了个冷处理,从此,孤独和寂寞就陪伴了他。
在狱中备受了几年折磨, 速死不得,求死不成,日久年深,最易磨炼人的意志,此后他的心境有所变化。
其实,求生的欲望,是人的本能。当时文天祥的几次自杀,那是出于一种道义,忠君思想的气节所致。
但是这几年的幽禁生活,不仅使文天祥肉体上遭受着摧残,精神上更是备受折磨。
在孤独无奈中他也多次进行了灵魂的拷问:南宋灭亡了,自己的主子都投降了,我还有坚持的必要吗?
那么,换个思路来想,我为何不能学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我不到你元朝去当官,出家做个道士也未尝不可——一来可以独善其身,二来保持一个文人的气节。
只要守住心中最后的这块净土,就可以告慰天下了。
这种思想,从他在狱中所作的大量诗词中就可看出端倪。
《指南后录·端午》
宋·文天祥
己卯年(1279)
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
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
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
这篇《端午》所表达的意思,钱钟书在他选编的《宋诗选注》中是这么解读的:“这位抵抗元兵侵略的烈士留下来的诗歌决然分成前后两期。元兵打破杭州、俘虏宋帝以前是一个时期。他在这个时期里的作品可以说全部都草率平庸,为相面、算命、卜卦等人做的诗比例上大得使我们吃惊。”
忽必烈
五、元朝皇帝进行了最后的努力
1、忽必烈对儒生的态度
1271年,忽必烈称帝,正式建国号大元。这个“元”取自《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国号中就添加了浓烈的汉族元素。
元朝朝廷班子里,使用了大批的汉族儒士,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当时在朝廷里担任重要职务的汉臣有刘秉忠、许衡、留梦炎、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人,可以看出忽必烈对汉族人才的重视程度。
而当时世间有“北有耶律楚材,南有文天祥”的说法,所以文天祥的名气在当时也是贯穿南北的。
一日,忽必烈在向王积翁问策,如何求得人才时,王积翁说道:
“南人无如天祥者”。《宋史·卷四一八》)。
意思目前的南方士子中,没有超过文天祥的人才了。
忽必烈一听,觉得这么难得的人才,不为己用有些可惜了。可是文天祥已经关押了好几年了,谁也劝不动。那么自己不妨亲自试一试,看能否让文天祥回心转意。
于是在此种情况下,二人见面了。
丞相祠
2、忽必烈和文天祥的对话
怀着爱才、惜才的心思,忽必烈召见了文天祥,但一谈到让文天祥降元的话题,被他当场拒绝了。
忽必烈一听,觉得谈话应该结束了,正要唤人将其押下去时,文天祥说话了: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 ( 《宋史》)
意思是说我的国家已经灭亡,我本应以身殉国。假如您能放了我,那么我就出家为道,再以道士的身份回到故乡,之后以一个方外之人(僧道)的身份来当顾问,怎么样?
事有转机!
听了文天祥的回答,忽必烈心里活动了,他真动了要放掉文天祥的心思。
4、文天祥英勇就义
忽必烈的心活动了,留梦炎的心却吊起来了。听说忽必烈有意要释放文天祥的消息后,留梦炎“挺身而出”,坚决劝阻:“天祥出,复为号召江南义士抗元,吾辈将置于何地?”
是啊,你放了抗元的文天祥,让我们这些归顺元朝的士子们以后如何做人呢?
忽必烈权衡许久,最后还是下达了斩首的命令。
公元1283年1月9日,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大都的柴市从容就义。
文天祥被处死后,人们在他的衣服里发现了一封遗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卷四百一十八》)
文天祥终于以他的舍生取义,在青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结语:
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唯儒独尊”以后,儒家的地位不断的蹿升,到了宋朝,经过朱熹、程颐兄弟的改造,理论日臻完善,地位居于统治地位。最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来约束士大夫的言行。
此时的国人心里有些扭曲,他们也许会善待俘虏过来的敌人,但不幸被俘的自己人,反倒是认为他们如果不能迅速被杀,则最好及时自杀,以保持士子的名节。
如果这些人投降或屈服了,意味着随后要接受无尽的骂名;如果他们是被敌人放回来的,那也与屈服和变节的结果差不多,一生中也会在道德歧视中受尽屈辱。
这就是当时形成的一种高调的社会文化,当生命遭遇危机时,多数人并不去殉难,而是劝他人为了崇高的道德价值做出牺牲。
而这些站在德道制高点的人,他们却是没有牺牲的危险性,他们“安全”地用道德观望和审判,其任务只是给那些以死明志的烈士们树一座丰碑,在世上流传他们的英雄事迹。
王炎午就是这类人,他们以旁观者的角度对文天祥的做法做完道德评判以后,再也不宣扬“暴力革命”了,只是采取了与元朝不合作的态度。
意思就是反正打死我也不和你合作,就保持了这样一个底线,结果他得以苟延残喘的活了几十年,于72岁时病逝。
好在文天祥没有让他们失望,虽然中间有过隐逸的想法,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慷慨就义,留下一片铁血丹心。
参考资料:《宋史》元·脱脱、《元史》宋濂
标签: 文天祥是哪个朝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