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6岁嫁给刘伯承,生下一子患精神病,独守45年,刘帅想见她被拒

非凡网 100 0

(说历史的女人——第1626期)

首先要肯定的是,刘伯承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在十大元帅中,刘帅是最有谋略的,战绩也是非常突出的。刘帅的丰功伟绩此不赘述,本文讲述刘伯承将军的家事。

她16岁嫁给刘伯承,生下一子患精神病,独守45年,刘帅想见她被拒-第1张图片-非凡网

刘伯承全家照

众所周知,刘伯承和夫人汪荣华共育8个子女,即长子刘太行,次子刘蒙,三子刘太迟;长女刘华北(6岁时遇害);次女刘解先,三女刘弥群,四女刘雁翎。他的子女们都很优秀。但如果你只知道这些,未免片面。其实,刘伯承的长子另有其人,他是刘帅的原配夫人所生。本文介绍刘伯承的结发妻的故事:

她16岁嫁刘伯承,生下一子后来患了精神病,她一生在家独守45年;刘帅曾经想见她,却她被坚决拒绝了。原因:两字解读。

(一)她期待着毛毛虫长出一双美丽的翅膀

如果不是战乱年代,这可能是一桩美丽姻缘。

一切都带着传说中的浪漫色彩。13岁还是一个做梦的岁月,在做梦的岁月里,一个少年走在相亲的路上……

那天的阳光很好。不过13岁的刘伯承心中没有了阳光,他在挖空心思琢磨着一个计策,如何把自己整得像一个丑陋的小傻瓜。

也许你想不通,既然去相亲,还不是恨不得让自己变成一个白马王子,怎么会想把自己弄丑弄傻?

也许这就是刘伯承的天才之处。刘伯承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不管是刘伯承还是刘明昭、刘伯坚,无疑都是很有学问的名字),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刘家谈不上富有,但也不是很穷,是那种传统的耕读世家。其父刘文炳自幼读书,也曾想着谋取功名。刘伯承更是在5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私塾读书。有意思的是,在刘伯承12岁时,他还同父亲一块去参加过科举考试,只是父子双双落榜。其实当时科举制正在废除中,那是最后一次考试了,他们父子即便考上也不可能会步入仕途。

落榜后,父亲刘文炳忧郁成疾,在刘伯承15岁时便撒手归西。不过刘父在世时还是为儿子办了一件事。就是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女方比他小两岁,她有个很美丽的名字叫程宜芝,不用说,她也人如其名,长得也标致,而且十分聪慧。

按说,这也不算坏事,尤其是在那个年月。不过13岁的刘伯承已经不算普通的农村娃子了,他已经接受新式教育,思想很开放而且有个性,小小年纪已经胸怀天下之志,想有一番作为。于是,在还不太懂婚姻的年龄,就产生了很叛逆的心理,不愿接受被父母强加的媳妇。然而,13岁,小屁孩一个,他还不敢违抗父亲的命令。于是在相亲之时,便想了一绝招,就是尽量把自己弄难看些,再故意装傻,如果对方姑娘看到自己这个"怂样",肯定不会同意,那么自己就解脱了。

不过,并不像一些资料上说的那样,刘伯承为了逃避相亲而"自毁其容",还没那么严重。然刘伯承也不愧是一个天才的谋略家。少年刘伯承在出家门之前,悄悄地溜到灶火(厨房)弄了一把烟灰预先装到兜里,等走到半路时,把烟灰往脸上一抹,把个一帅小伙弄得跟黑老包似的。这还不到位,他又使出绝技,不知怎么变戏法似的弄出两"桶"鼻涕挂在了鼻子下,走路时一晃一晃,跟两只荡秋千的毛毛虫似的。

当刘伯承挂着两串鼻涕走到程宜芝家,自报家门时,程家父母先是一愣,接着脸色就变了。于是程父便很不耐烦地问了刘伯承几个问题,刘伯承就故意装傻,他不停地吸溜着鼻子,答非所问:"你说啥子喃?"他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一边还津津有味地舔着那带着咸味的"毛毛虫"。

正在刘伯承心中得意之时,11岁的豆蔻少女程宜芝出来了。别看程宜芝年龄小,那可是冰雪聪明。

"装的!"她一眼便瞧出刘伯承的破绽了。哪有去相亲不洗脸的,明显是装出来的嘛,呵呵。事实上,程宜芝首先就注意到了刘伯承那双不一样的眼睛。聪明人跟傻子最大区别就是眼神的差别。两双聪慧不凡的眼睛一碰撞就会出现火花。

至于小刘鼻子下吊着的两只"毛毛虫",哈哈哈,那简直太可爱了!

关于毛毛虫,人们向来有三种看法。第一种人是害怕,一见到毛毛虫便毛骨悚然,出一身鸡皮疙瘩;第二种人是非常讨厌这种东西,未必是害怕,但一见到毛毛虫也是毛骨悚然,出一身鸡皮疙瘩;第三种人是喜欢毛毛虫,毛毛虫在他们眼里显得很可爱,就像曾经风靡神州的"小虎队"歌中唱到的那样:"毛毛虫期待着明天有一双美丽的翅膀……"

程宜芝就属后一种人。这种人都很不简单,往往对生活充满乐观和想象力,丑陋的毛毛虫在他们眼里似乎是不存在的,他们看到的是美丽的蝴蝶,是毛毛虫将来必然要长出的一双绚烂的翅膀。

不错,在少女程宜芝眼里,刘伯承这只毛毛虫绝非一般的小孩,他竟能想到用这些把戏糊弄大人,说明他不是一般的聪明。别给我装,本小姐认定你了!

结果,煞费苦心的刘伯承弄巧成拙,本想摆脱这件麻烦事,却被对方小姐一见钟情!

她16岁嫁给刘伯承,生下一子患精神病,独守45年,刘帅想见她被拒-第2张图片-非凡网

少年刘伯承

(二)剑胆琴心,有钱人终成眷属

刘伯承第一眼看到程宜芝的感觉是什么,不得而知;不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大概不会反感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吧。然而刘伯承真的不想那么早就纠缠那些事情,所以回去后还是想办法躲避。他继续上学。

1906年年终,他放寒假回家。眼看该过年了,伯承闲着没事,就想给家里挣俩零花钱。于是这个14岁的少年便上街摆了个摊,写春联卖。别说那时,即便是百年后的今天,到该过年时,仍有人在街上写对联卖。那时读书人少,没几个人会写对子,所以刘伯承的生意还算不坏。

这天,刘伯承正在写对子时,小摊前来了个人,也要让他写一副。但那人不是让他随便写,而是有自己的"构想",让刘伯承根据他的构想拟一副对联。他大意是:一个女孩看上了一个小伙子,但后来这个小伙子走了。小姑娘有心去找他吧,又不好意思,也不知道自己的心上人究竟在哪里;有心忘掉他吧,还真的忘不掉。这事都过去一年多了,还是忘不掉对方,心里老憋得慌了。那人说,你就根据这个意思拟副对联写下来,出多少钱,没关系!

刘伯承向来爱成人之美,再说,写对子也是挣钱的嘛,于是就用心构思了一副对联:

剑胆远行,念家国倾危,血性男儿当身许

芳心盼友,祈天神护佑,有情人终成眷属

来人看了,大声叫好:"才子啊!"于是又提了个意见,让刘伯承在对联上落个款。刘伯承说对联哪有落款这一说?那人说:"图个吉利呗,我这也是替人办事,那姑娘说,没落款不要,嘿嘿。"

于是刘伯承就在对联下面写了一行小字:"开县贫子刘伯承敬书"。

那人收了对联,走时塞给刘伯承一个红包。后来伯承打开一看,竟然有10块大洋!

今天发了一笔小财。刘伯承心里乐滋滋的。但他转念一想,不对呀,谁家这么大方?随即他便怀疑,刚才那会不会是程家的人?他说的痴情女孩会不会是程宜芝啊?不由得心中噗噗噗乱跳。

唉,管他呢。这年月挣钱要紧,不挣钱,老爹的病怎么治?于是刘伯承接着又开始写对联了。

还真让他猜对了。让刘伯承写对联的正是程家派的人。那10块大洋也算是程宜芝对他的爱的表白了。刘伯承尽管对程宜芝有所感动,但他毕竟还是不想认这件事。过完年,他又去上学了。

然而两家大人把这事就定了。于是热情大方的程宜芝就经常到刘家来,对刘伯承父母很孝敬,就真像个过门的媳妇一样。伯承的父母也是乐在心里。程宜芝也读过一点书,可谓知书达理,她还给刘伯承写信,信中对这个未婚夫非常关切,并告诉他好好读书,家里一切都好。不过信中也不提什么婚姻之事,毕竟俩人年龄都还小。

本来刘伯承一心读书,也不太在意这事。可不到两年,父亲不幸病逝。父不在,儿当家。再说,家里也供不起刘伯承上学了,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当了农民。此时,面对孤独的母亲,再看看懂事的程宜芝,他的心渐渐软了下来,对她未婚妻的身份,也不再抵触。

后来有人说,这是刘伯承人生的第一次"败仗",他没有对父母强加给自己的这段婚姻抵抗到底。两三年后,当刘伯承18岁的时候,在母亲的要求下,他娶了16岁的程宜芝。

可以肯定的是,婚后刘伯承和妻子的感情是和谐的。在当时,程宜芝确实很优秀,她漂亮、贤惠、能干、识字,刘伯承也挑不出对方的毛病。两年后,他们就有了儿子,这就是刘伯承真正的长子刘俊泰。

(三)不是我无情,只怨你无义

如果在和平年月,拥有几亩薄田,拥有慈母、娇妻、美子的刘伯承说不定就这样平平淡淡、从从容容过一生了。

然而,时势造英雄。在那个时代,刘伯承岂能做"池中之物"?他绝不会满足于"几亩薄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刘伯承再也呆不住了,他慷慨陈词:"大丈夫当仗剑于水火,岂能顾自己一身之富贵?"于是他慨然剪掉辫子,离开自己温暖的小家庭,离开刚刚出生的儿子,参加了革命。有诗为证:

微服孤行出益州,今春病起强登楼。

海潮东去连天涌,江水西来带血流。

壮士未埋荒草骨,书生犹剩少年头。

手执青锋卫共和,独战饥寒又一秋。

这首诗叫《出益州》,其实是刘伯承离家后第三年写的。他在1912年离家后,先是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读《兵法》,进行军事学习;之后他参加川军,开始了讨伐袁世凯的斗争。1913年9月,四川讨袁军队在北洋军阀的镇压下遭到失败,刘伯承也被四川都督胡文澜列入通缉名单,他被迫潜回开县,但也不敢回家,只躲在小华山一乡民家养伤。第二年春天,他得知原蜀军第五师一些将士到了上海,便决定前往与之会合,继续探寻革命道路。刘伯承乘舟东下过三峡时,一如当初的李太白,骋怀述志,遂成此诗。

她16岁嫁给刘伯承,生下一子患精神病,独守45年,刘帅想见她被拒-第3张图片-非凡网

从军初期的刘伯承

刘伯承走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讨袁战争之后,他又参加了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等,他战功赫赫,逐渐奠定了他军界的"军神"地位。他在外面打拼,当然妻子程宜芝是支持他的。程宜芝在家照顾年迈的婆婆,把儿子养大,相当不容易。

因为在传统的普通农民家庭,都是男耕女织,一般女人是不去地里干庄稼活的。但像刘伯承这样的家庭就不一样了。同样是农民,刘伯承长期不沾家,妻子程宜芝必须要下地干活。即便在特殊时候,比如农忙季节,她可以雇个短工帮忙,但不可能雇得起长工。

事实上,刘伯承家并非地主或富农,有几亩薄地已经很不错了,起码还有的吃。只是苦了程宜芝了。因为公公在她没过门时就去世了,婆婆又渐渐老了;再说,婆婆年轻时,有公公在,她也是基本没有种庄稼的经验的;儿子又小,所以程宜芝就把家里、地里,里里外外,把"男耕女织"基本全包。如此,有多能干的女人,多漂亮的女子都会很快老去,憔悴得不成样子。因此,只站在程宜芝的角度说,她嫁入刘家是个错。

所以,随着岁月的流逝,婆婆的过世,程宜芝就有了"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心思。这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儿子刘俊泰也是个很有个性的孩子,在长期缺失父爱,缺乏父亲的管教下,在两个女人(程宜芝和婆婆)的溺爱下;或者说,程宜芝由于长年劳累,根本没有时间去教育孩子,刘俊泰变得比较顽劣,到十四五岁时,就很难管教了,没少让程宜芝操心。此时,即便为了儿子着想,程宜芝也真的想让丈夫刘伯承回来。可是,他在哪里?

然而,"为扫天下,何以扫一室?",刘伯承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哪管得了家里?哪管得了老母、妻儿?也许,在他心里把家人已经忘掉。不过在1927年,历史在这里停顿了一下。南昌起义爆发后,刘伯承曾在上海短期停留(在上海租界从事地下组织活动),竟同儿子刘俊泰见过面。当时刘伯承在上海很想念儿子,就让人把儿子接到了上海读书。

可到上海的刘俊泰不是个省油的灯,他染上了吸大烟等恶习,整天不干正事,还和一些烟花女子勾搭。没钱了,只管问父亲要。刘伯承革命任务在身,对这个儿子突生厌恶。当儿子带着一个举止轻浮的女人来向他要钱时,他毫不客气地甩出去一个耳光,还狠狠地骂了儿子几句。

老子打儿子本无可厚非,但刘俊泰是个不争气的家伙,在他看来,似乎跟父亲也没什么感情,竟对父亲下了黑招。知道父亲是国民党反动派悬赏的人,于是刘俊泰为了得到赏金就到巡捕房举报了父亲。幸运的是,巡捕房里有组织的内线,刘伯承及时转移脱离了危险。

后来刘伯承同妻儿彻底脱离,同这件事不无关系。不是我无情,只怨你无义。自此,刘伯承父子各奔东西。

她16岁嫁给刘伯承,生下一子患精神病,独守45年,刘帅想见她被拒-第4张图片-非凡网

(四)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需要指出的是,刘伯承一生共有三位夫人。第二位妻子叫吴景春。刘伯承后来曾被派到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后曾到上海协助周恩来搞地下工作。当时,他为工作之便,化名"林直木",以教授为名同吴景春短暂结婚。当时因为是从事秘密工作,吴景春也根本不知道他的党员身份。他们所处的时间仅有短短的两年,也没有留下子女。后来刘伯承再次被派到苏联学习,为了保密,他走的时候甚至都没有来得及同吴景春说再见。

当后来刘伯承到革命根据地,面对的就是一场接一场的大小战斗了,同前两任妻子都彻底失去了联系。

后来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结识了红军女战士汪荣华,二人自由恋爱。1936年秋,在刘伯承44岁时,同19岁的汪荣华结为革命伉俪。自此,两人不离不弃,白首偕老,被传为佳话。

她16岁嫁给刘伯承,生下一子患精神病,独守45年,刘帅想见她被拒-第5张图片-非凡网

不过,同吴景春彻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不同的是,程宜芝仍然在刘伯承老家苦苦地熬着日月。后来,刘俊泰回到她身边,仍然很顽劣。他好吃懒做,被烟毒伤害,后来又患了精神病,只能被母亲养着。

看着儿子不争气,程宜芝也只有打掉牙往肚里咽。没有丈夫做靠山,儿子又没有出息,程宜芝只有靠自己。她本来就心性比较强,也是这两个男人把她"逼"成了一个"女强人"。

随着年岁的增长,程宜芝母子的生活也只是维持在半温饱水平。她一直守在刘家,没有改嫁。在她的内心深处,仍没有忘记刘伯承。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她跟刘伯承的婚姻虽然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就的,但她是爱着丈夫的,丈夫也曾经很爱她;这两颗强拧的瓜,是拧出过甜味的!这跟鲁迅和结发妻朱安的婚姻有根本的不同。所以她等刘伯承是有充足理由的。

只是人的生命有限,你不可能永远等待下去,等的时间太长而没有丈夫音信的情况下,程宜芝基本就死心了。

直到建国之初,终于有了刘伯承的消息。那时刘伯承已经成了开国元勋,大名鼎鼎,谁人不知。特别是到1949年11月,刘伯承同邓小平率部进军西南,清剿国民党残部。之后,57岁的刘伯承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可谓位高权重。再说也离故乡比较近,他顿时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结发妻:唉,不知此时他们母子二人生活的怎样?

可以想见,此时的刘伯承将军心情是很沉重的。自己经过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终于功成名就;而且再娶娇妻,再生美子,可是我那可怜的糟糠妻呢?我那虽不争气但也可怜的泰儿呢?想到此,他也是老泪纵横……

然,时过境迁,他也不可能再回去同妻儿相认了。做陈世美就做陈世美吧。可毕竟夫妻一场,百日之恩;父子一场,血浓于水,他也是辗转不宁。于是他便托人带去口信,希望与结发妻程宜芝见一面。此时对于刘帅来说,不管有什么光明正大的理由,在程宜芝面前他都是"失理"的。毕竟自己跟妻子并没有正式离婚。所以他很低调,对方见不见自己,他没有任何把握。

还真让刘伯承猜对了。程宜芝此时也知道刘伯承已经再娶,并且又有了几个儿女,破镜不可重圆。再说,她也不是胡搅蛮缠的女人,都新社会了,跟汪荣华争大争小也没有什么意义。于是她坚决地选择不见刘伯承。她对刘伯承派来捎口信的人说:"你对他说,叫他不要回来了,我也不去找他了。我对他毫无怨言!"程宜芝的意思很明显,我不会拖累你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还走我的独木桥!

捎信人为程宜芝的深明大义而感动,于是提出:"你有什么困难,就请说出来,刘书记会帮你解决的。"

程宜芝说:"我也没有什么大困难需要他帮助解决的。我母子已得到政府照顾,评了红军家属,每月有五斗米补贴,不劳他分心了!"

"那你还有什么对刘书记说的吗?"

"只望他勤勉国事,挑好老百姓给的千斤重担!"程宜芝含泪说道。

这个时候,程宜芝没有哭哭啼啼,她表现出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坚强,冷静和淡然。她不需要别人同情,她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是的,"尊严"二字,让程宜芝拒绝了刘伯承将军的一腔情愿。将军无话可说。

程宜芝一直在家乡过活,她给儿子刘俊泰娶了媳妇,她也当了奶奶。直到1957年,这个16岁就嫁入刘家,18岁同丈夫分离,在家独守45年的可敬的女子,积劳成疾,不幸离世,享年63岁。至死,她都没有见丈夫一面。或者说,至死,刘伯承也没能见她的结发妻一面。

后来,程宜芝的孙女刘天俭(这个名字起得很好,寄托了程宜芝的某种心愿)曾如此评价自己的祖母:"我的奶奶好可怜,一天好日子都没有过过,凡是女人该享的福她都没有享过,凡是女人的不幸她都受过!"不过,她又为自己的祖母骄傲:"虽然奶奶一生默默无闻,但是却集中了中国妇女的忠贞、坚忍和勤劳所有的美德于一身!"

另一方面,刘天俭跟祖母一样,并不怪罪自己的爷爷刘伯承,她说:"爷爷是伟大的,他为国家为民族舍弃了家庭……"

她16岁嫁给刘伯承,生下一子患精神病,独守45年,刘帅想见她被拒-第6张图片-非凡网

刘天俭对爷爷和奶奶的评价还是中肯的。不过,最后,我们还是为程宜芝的忠贞、坚忍、勤劳、开明、尊严而致敬吧!

(文/说历史的女人·夏日漱冰)

标签: 悔教夫婿觅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