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就是朱光潜的祖先,而且朱光潜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孙。
朱光潜一生爱诗,研究诗,对于诗歌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和理解。熟悉朱光潜的人都知道,他对一首诗特别推崇,经常拿来自勉,也勉励他人,甚至把它作为自己“做人和做学问方面的座右铭”。这首诗就是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当然很好,可朱光潜为何对它如此偏爱有加?有没有其他更深的原因?在仔细翻检《朱光潜全集》时,我们发现,朱光潜从来没有写过一篇专论朱熹的文章,甚至没写过一篇专论宋明理学的文章。这就说明,朱熹并不是朱光潜的研究对象,朱光潜也不是朱熹的研究专家,否则不会一篇文章没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发现,朱光潜经常引用朱熹的话,虽然每次引的都不多,但频率非常高。这就很让人奇怪,不是专家,而却能够娴熟运用?难道只是简单的寻章摘句,这好像不是一个大学者所为。一个严谨的学者,不会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随意“引经据典”,因为这搞不好可能会“满盘皆输”。而朱光潜恰恰是一个以治学严谨而出名的学者。这种“奇怪”现象的背后,可能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家学,不管你是否研究,都应该通晓。这也就是说,朱光潜熟悉推崇朱熹,而且,从没有一次正面批评朱熹,是因为朱熹和他家族有关系。这种关系又有两种可能,其一朱光潜祖上是研究朱熹的专家,其二朱熹就是朱光潜的祖上。前一种可能,很快被否定。那么,后一种可能,即:朱熹是朱光潜的祖先,是否能够被证实?经过查询资料,以及走访相关人士,我们可以证实:朱熹就是朱光潜的祖先,而且朱光潜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孙。这种证实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族谱和族人,族谱更重要。中国传统是一个宗法制的农业社会,特别重视宗族家族的血缘伦理关系,祠堂、族谱、族规都是有一套严格的系统。但是,五四以后,又加之建国后的历次运动,很多祠堂被毁,族 谱被绕,族规被弃,家族的关系也不像以前那么紧密。那么,朱光潜所在的族谱还存在吗?为此,笔者专门走访朱光潜老家族人,有缘见到了珍贵的族谱。朱光潜,1897年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阳和乡吴庄,今属于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吴庄。根据枞阳会里朱氏族谱(八修)记载,“通过对相关朱氏族支源流的对照研究证明,朱敬则是朱熹和朱元璋的先祖。而我朱氏正是与朱熹同宗。”枞阳会里朱氏非常重视修族谱,自婺源迁居枞阳至今,已经修过八次。清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为会里朱氏宗谱三修作序论源流,谈及桐城朱氏确是来源于婺源朱熹。吴汝纶为会里朱氏宗谱八修作序论源流,不仅考证朱氏确是来源于婺源朱熹,而且记载朱光潜祖父海门公主持修谱一事。根据《各房协力赞理八修太典诸名附列》记载,海门公为首席纂修。朱光潜父亲子香公为14名校阅之一。他们共同为八修会里朱氏宗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根据会里朱氏宗谱(八修)记载,朱光潜的父亲朱延香,名若兰,字子香,号黼卿,弟兄排行第四,业儒。朱光潜的祖父朱道海,名文涛,字维桢,号海门,弟兄排行第二,廪生。朱光潜的曾祖父弟兄排行第七,为例赠修职郎。朱光潜的高祖父为国学生。由此可见朱光潜祖辈的兴旺。朱光潜,谱名朱来润,字润霖,出生于清光绪丁酉年九月十九,为安徽枞阳会里朱氏万四公二十世孙,朱熹二十六代孙。今年,枞阳会里朱氏准备第九次大修族谱,并于2009年5月21日在和讯博客就编修族谱《致会里朱氏族人书》,文中说,“《朱氏家谱》一修于明神宗元年(1580年出版)迄今430年了。八修家谱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出版),迄今112年了。其间,由世界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出资,九修家谱,因抗日战争未能出版。”关于“朱光潜出资,九修家谱”之事,笔者曾经当面请教过朱光潜的嫡孙——安徽大学宛小平教授,他说,曾经听家父提及此事,可知此说非虚。另外,据朱光潜长子——朱陈(朱世粤)先生回忆,朱家老屋正厅有一个大条案,上面一直供奉着祖宗牌位和一个大书箱。箱中放着两部书,一是《朱氏族谱》,另一便是朱熹的《朱子全书》。综合以上材料可知,朱熹确实是朱光潜的先祖,朱光潜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孙也基本有案可稽。这样一来,从小读遍家中藏书的朱光潜,对朱熹的理解与熟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然,朱光潜与朱熹,并不只有血缘的联系,他们在为人治学、思想、精神等等诸多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标签: 朱熹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