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而起,而是必有传承,如想真正搞懂孔子思想,必须首先搞清它的来龙去脉。传统的看法,孔子思想继承于周公思想,这个结论自然没错,但正如毛泽东思想是共产党人集体的结晶,周公思想也是所有先贤的思想结晶。为了寻源孔子思想,我研读《尚书》《周礼》《左传》等等内容早于孔子或孔子同时代的古代典籍,找到了几十处可证孔子“述而不作”的相关材料。
孔子生前追随者众,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根据《韩非子·显学》说,在孔子死后而星散,分为八大流派。一百多年以后,孟子继承孔子内圣思想而强调“义”。但是根据我将《孟子》对比《论语》的研究结果表明,孟子思想多处不合孔子思想。比如《孟子·梁惠王》说到,梁惠王问孟子有什么好想法“将以利吾国”时,孟子质问“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将义利对立起来。
孟子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高,自中唐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升格运动”。宋神宗四年,首次将《孟子》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逐书给予注解。虽然其中误解、穿凿、发挥比比皆是,但明清两代奉为圭臬,规定科举题目须从朱熹注解的《四书》中选取,“代圣人立言”。可以这么说,自从程朱理学之后,孔子思想的内圣一路就已经被玩得走样了。
五四运动时期,大家高喊打倒“孔家店”,其实店老板是姓朱。
孔子思想的流传还有荀子一路,继承孔子外王思想而强调“礼”。战国末期经过荀子学生韩非和李斯的发扬光大,中国社会进入了礼法一体时代,维持了皇权二千多年,至今还在国人意识里发挥着作用,其功其过,自有历史评说。其中突出人物是西汉董仲舒,无论《春秋繁露》还是《天人三策》,都可看出他是秦灭之后唯一的相对吃透孔子精神之人,但是其中夹带的私货也是相当不少。
综上可见,孔子之后的儒家已非孔子思想的本来面目。我们如果追寻真正的孔子思想,只能聚焦于《论语》,并且须有三个切割。首先将所谓的孔孟之道切割,孔子归孔子,孟子归孟子,不能以孟子思想来解读孔子思想。其次将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切割,儒家思想已经属于群体思想,必须让孔子思想从中独立出来。其三将孔子思想与诸子百家切割,不以后起的思想学说作为背景。
标签: 春日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