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古称宛陵,所以世称宛陵先生。
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有《宛陵先生集》60卷。
【梅尧臣任职襄城(上)】
近千年前,赫赫有名的大诗人曾任职襄城,勤政为民
文‖窦永革 图‖网络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中秋过后,时任建德县知县的梅尧臣赴任襄城知县。襄城为京畿望县,属京西北路汝州管辖,是京师开封西南通向四川、云贵的要道重镇。
三十八岁的梅尧臣,虽年近不惑,但仍激情满怀,位卑未敢忘国忧。就在这一年的冬天,他在襄城写下了《襄城对雪》二首。(想看看本文作者窦老师上次写了襄城的哪位名人?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少时被誉“神童”的襄城此人,43岁中进士,46岁即卒)
其一
风急夜窗鸣,暗知庭下积。
晓幔忻以卷,虚堂睡成癖。
飘飖初萦林,凌乱欲侵席。
拥扉人莫扫,何似袁家宅。
其二
登城望密雪,浩浩川野昏。
谁思五原下,甲色千里屯。
冻禽立枯枝,饥兽啮陈根。
念彼无衣褐,愧此貂裘温。
其中第二首诗寄托了梅尧臣对边防战士劳苦的担忧之情,是其颇有影响的代表作。
是年十一月,年长梅尧臣七岁,平时对其帮助颇多的妻兄、兵部员外郎、知制诰、知邓州谢绛病死在邓州任所。这对梅尧臣来讲,是一次重大的打击。他在为谢绛写的挽词中说:“忽惊南郊信,半夜雪中来,遂哭寝门外,始嗟梁木摧。”梅尧臣在忧凄苦寒中度过了初到襄城的冬天。
宝元三年(1040)二月,宋仁宗改年号为康定,这一年为康定元年。料峭春寒一过,梅尧臣的心境逐渐好起来。他和友人登周襄王故城,欣赏襄城胜景,写下了《夏日晚霁与崔子登周襄王故城》《夏日陪提刑彭学士登周襄王故城》和《新霁登周王城》三首诗。
夏日晚霁与崔子登周襄王故城
雨脚收不尽,斜阳半古城。
独携幽客步,闲阅老农耕。
宝气无人发,阴虫入夜鸣。
余非避喧者,坐爱远风清。
夏日陪提刑彭学士登周襄王故城
聊随汉使者,一上周王城。
片雨北郊晦,残阳西岭明。
野禽呼自别,香草问无名。
谁复黍离咏,但兴箕颍情。
新霁登周王城
行行古城头,历览古城下。
水鸟傍人烟,河流隔桑柘。
秋山豁晴翠,野老亲时稼。
民讼今已稀,闲登厌官何。
从《新霁登周王城》可以看出,梅尧臣在襄城勤政为民,襄城的老百姓上访的少了,到田间地头侍弄庄稼的多了,他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起色。
同时,他走出县城,来到城北距城约二十里的李膺墓,凭吊东汉清流领袖、“八俊”之首、“天下楷模”李膺,写下《吊李膺辞》。辞曰:
阴蜺横天,长剑欲抉,匣颖未露兮精钢已折。
层冰塞川,猛炬方烈,凝气未销兮高焰已灭。
虽忠毅之有志兮,当衰运之闭结。
嗟身祸之不免兮,甘就死於缧绁。
何贤者之景慕兮,或自表而谢绝。
惟荀公之获御兮,见颜间之气悦。
奚服媚之若兹兮,盖操秉乎峻节。
风裁独高而罕接兮,号龙门而无凡辙。
允简亢不容于时兮,玉虽碎而犹洁。
痛汉纲之颓圮兮,又何毁乎贤哲。
历千古而可悲兮,故余不得而面结。
叨此邦而长民兮,过旧垅而增咽。
嗟异代之有遇兮,若登履乎阃闑。
对风树之萧萧兮,想魂气之未竭。
聊感慨于斯兮,写忧心之惙惙。
就在这年夏天,襄城县衙里一棵低矮的石榴树开放出了繁茂的花朵。人们不知道这棵树是怎么长出来的,称为妖异。梅尧臣则认为这只是普通的石榴树,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下才长成这样。它生长的情况可以使人有所警省,于是写下了《矮石榴树子赋并序》:
襄城县庭下生矮石榴,往来者异之。余作赋写其状,因以自励云。
有矮石榴,其高倍尺,中讼庭,丽戒石。访诸走胥,云非封植,忽此生荣,三传岁历。密叶如盖,繁条如织,萎蕤下垂,疲软无力,缃苞贮露,累累仄仄,下人俯视,颠本可识。雀愧卑栖而不肯集,故啾唧以矫翼。偃偃盘盘,若屈若郁,纽纽结结,非曲非直,干不足攀,阴不足息。夫何挺质之可惑耶,意为异与,为妖与?人以为异,我不知其异,曰殊众人之类类;人以为妖,我不知其妖,曰乖众木之翘翘。然而不生樊圃台榭游观之所,产兹堂下,其有以警,而有以睹,因形笺义,庶将有补。当革蔓衍之多枝,无若软柔之不举,勿俾苞苴之流行,勿使吏氓之轻侮,勿淟涊以自抑,勿犹豫而失处,勿阘茸以接卑,勿上下之不抚。夫如是,则异也妖也固弗取,维戒惧斯主。
对于这样一株“萎蕤下垂,疲软无力”“干不足攀,阴不足息”、人皆为妖异的矮石榴树,梅尧臣却一反常论,认为其立于县庭之下,正是草木欲给人以警示。处世为人也应像这棵丑石榴树一样,不卑不亢,不受人轻侮,不独自黯淡,不犹豫失处,从而以品德“殊众人之类类”“乖众木之翘翘”。
在这里,梅尧臣已经不是单写石榴树了,分明是在严正剖析自我人生的立场。“夫如是,则异也妖也固弗取,维戒惧斯主”。知所敬畏,勇于反思,一个人就足以面对任何际遇了。
梅尧臣有了闲暇时间到处走走看看,但令人忧心的事情接踵而至:一是汝河发洪水灌进襄城县城。梅尧臣不但身先士卒到一线抗洪抢险,而且面对“大水后城中坏庐舍千余”进行了自我谴责。二是梅尧臣接到朝廷发布的诏书,让其征集壮丁以抗西夏进攻。这使他左右为难,深感不安。
当时,襄城城墙为夯土筑建,城西、城南紧靠汝河,常被水患。
梅尧臣赴襄城任后的第二年七月,上游连降大雨,汝水暴涨,不但使田野变成了一片汪洋之国,而且就连城墙也因洪水长时间浸泡而变得松软。
梅尧臣带领衙署内的各级官吏,用砖石和装沙土的布袋封堵县城的四门,并昼夜巡视在城墙之上。哪里出现险情,他就带领属下封堵哪里的缺口。但土筑的墙垣终究经不起洪水的浸泡和冲刷,有数处墙体坍塌,洪水涌进城内,千余间房舍被冲毁。无处可逃的人们只得攀爬在大树之上躲避,或者把大小椽檩捆绑成木排,栖居其上,凄厉的呼救声一时响遍全城。
梅尧臣一面紧急向朝廷和上级官府奏报实情,申请派人赈粮救济,一面乘坐船只或趟水四处察看灾情,把鳏寡孤独者送往未被水淹的高地暂时安置,好言慰劝那些失去亲人的灾民。同时想方设法筹措粮食,救济那些饥肠辘辘的饥民。
虽经多方努力,避免了因水灾带来的其它灾情的扩大和蔓延。但看着坍塌的房舍、漂浮的家具和面带菜色的饥民,这位出身于贫寒之家的知县,心中仍然是阵阵酸楚,为自己不能为百姓遮风挡雨、不能为百姓创造一处安居乐业的家园而充满愧疚。
(未完,明天请继续欣赏“梅尧臣任职襄城(下)”的精彩内容)
【作者简介】窦永革,男,汉族,1967年4月生,河南省襄城县人,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作家协会理事、襄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襄城县诗词学会秘书长、襄城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从事业余创作20多年,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余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类报刊,出版有《千秋诗光照襄城》、《漂浮在汝水上的心灵》等书,部分作品被转载收录、获奖评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春寒 梅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