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鲁山山行 梅尧臣

非凡网 29 0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

③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④幽径:小路。

⑤熊升树:熊爬上树。

⑥何许:何处,哪里。

赏析一:北宋诗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一诗写了满山的行踪和满山的趣味。正因为有满山的趣味,让诗人觉得山野行程的满怀开心。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来断言:诗的第1句“适与野情惬”是全诗的总领句,即“惬(开心)”是因为有后面诗句的句句“趣”。换言之,该诗的结构略同于一般文章的“总—分—分”结构。

第二句的“趣”蕴涵在上、下空间的位移和更叠上。由于诗人在山谷和山峰间跋涉,爬上又爬下,故所见是诱人的“千山高复低”景观。

  这“千山”的探头探脑让人感觉不仅仅是诗人眼目中所见,还是“千山万山”在与诗人玩捉迷藏的游戏。山与人互相亲近,趣味横生。

这样的趣味同样出现在第三句,当然这第三句“好峰随处改”的“趣”又与上句有所区别。它的“趣”体现在诗人作“平行移动”后,由于角度变化、视界变化,观看到的是“岭”成“峰”或者是“峰”成“岭”了。

  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四望看山了不同”呢!这样来品,趣味多多。

第四句“幽径独行迷”的“趣”在哪里呢?请看,山谷间的小径,因峰回路转和草木遮掩,自然深邃,又由于“独自”行动难免对各处有些相似的路径有点迷惑了。这在安全问题上很有些危险,本来应该慌张才是啊!可是从上下的、前后的文字内容来揣测,诗人却是开心的,是闲适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诗人甘愿被迷了路,那样他能够再找得出原路来,才感觉刺激,才感觉成功。要说捉迷藏活动中的藏者是要比谁藏得深,或者是对立方能够快捷地找到躲藏者。显而易见,诗人在诗中的第3句是要表达诗人是捉躲藏者的这种身份和角色。不惧怕被迷住,越被迷住越有勇,越被迷住就感觉越刺激、越有大趣。

  上述情况所表明的趣味大抵如此吧!

第五句和第六句“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是写近景。“霜落”秋至,树上有果实,熊爬到树上或立起身子到树上摘果子吃;树林因落叶纷纷,诗人透过树干便能看到小鹿在山溪里面饮水。或者说,熊在高处,由于秋深林空,诗人仰头看去好象熊就爬在了高高的大树上。

  这一些只是写熊、鹿在秋天的山野里的活动状况,却被诗人写得相当的天真活泼和自由闲适,因为它们是率性的本真行为,并没有谁在逼迫它们那样去做。另外,这两句对仗工整,每句的三物之间夹杂两个动词,语意上也就给人造成一种运动的感觉。有趣,太有奇趣啦!

第七句“人家在何许”是自问,抑或是他问均可。

  是前者,则体现诗人内心的自得。是后者,则体现诗人不以路途遥远为烦恼匆匆在山中行走是要拜访友人或要人。无论在人还是在己都是开心的呀。自觅趣是趣,别人寻趣也是趣。

第八句“云外一声鸡”是告诉人们鸡叫处之高和远。意味着诗人要拜访的对象是隐士,是高士。

  传来的仅是“一声鸡(叫音)”而不是两声,更能表示空间距离实在遥远才将最响的那一声传递了个透,其余的都没有听到。在山脚、山腰已经有这样的乐趣,到了深而高的山中不定就更有趣了呢。你说,那里又会有什么珍奇?友人莫非是神仙么?……诗人不仅写现实中的“趣”,还写想象中的“趣”。

  写仙“趣”是“趣”,这无“趣”而找“趣”本身也就是一种最大的“趣”。

山尖、山脚、山腰、山谷、山路处都落满了诗人的行踪,也落满了诗人的“趣”。这样的山行只能使诗人开心而热爱山中风物,也可以说,诗人因为有幸得遇贤师良友,还能学艺大抵开心,所以就算在山中行走个百遍都不会厌烦。

赏析二:

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路高迷糊了的优雅心情,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象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

  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赏析二: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

  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

  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

  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作者介绍:

梅尧臣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

  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后寄欧阳永叔》等诗都体现了这种造语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诗主张。

  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本。

标签: 鲁山山行梅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