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柳永慢慢为主流文学界所接受,是因为借了苏东坡的名气吗?

非凡网 86 0

文学艺术,必须根植在社会大众的基础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柳永在中国诗词史上是个“另类”,他不但没有借助任何人的名气,而且,如果没有柳词的推波助澜,就不可能有宋词的繁华。

一、柳词为“主流”所不容的原因1.来自于统治者的胸襟狭隘。

柳永原名柳三变,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激恼的皇帝宋仁宗,不但剥夺了他的功名,连以后考功名的权利都一并拿掉,多次剥夺了他考取的功名后,漫不经心一句“就让他拿浮名去换浅酌低唱好了”,封死了柳永的仕途。而豪放不羁的柳永干脆戏称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于是,世间少了一个官吏,多了一个影响中国词史的柳永。

2.来自于“清流”社会的不屑与围殴。

被封死仕途的柳永,不会其他营生,却又才华横溢,只能出入灯红酒绿之所,烟花柳巷之地,用他满腹的诗词才情,换取妓女们的馈赠,在所谓的“清流”社会,就是眠花宿柳的“登徒子”,不入流的酒色之辈。

诗人柳永慢慢为主流文学界所接受,是因为借了苏东坡的名气吗?-第1张图片-非凡网

二、柳词为什么被“主流”所接受,并奠定在宋词的地位1.柳永是中国第一个真正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专业词人。

他风流倜傥、落拓却满腹才情,这是任何“主流”所不能否认的。

2.柳永融于市井大众。

接触的都是引车卖浆、贩市走卒之类,真正了解劳苦百姓的疾苦,柳词所吟唱的,正是那些内容。

最接地气,柳词之盛,“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中国诗词史上唯一柳永膺此殊荣。

诗人柳永慢慢为主流文学界所接受,是因为借了苏东坡的名气吗?-第2张图片-非凡网

3.柳永的所谓“眠花宿柳”,实为生活所迫,一种表象

一个落拓文人,食不果腹,朝不保夕,靠出卖才华度日,如何做到“灯红酒绿,醉生梦死”?何况儒家思想统治的封建社会,那些妓女,又何尝不是出自走投无路的社会底层?

只有柳永能读懂她们,把她们看作惠质兰心,美丽纯洁的女子。  

柳永死时,“葬资竟无所出”,妓女们集资买地安葬了他。此后,每逢清明,都有歌妓舞妓拜祭,渐渐形成一种风俗。

诗人柳永慢慢为主流文学界所接受,是因为借了苏东坡的名气吗?-第3张图片-非凡网

4.宋词从柳永开始出现重大改观。

柳永改变了词的格局,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改变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展示都市风情,变雅为俗,使词具有了浓郁的生活情调和人情味,对词体的雅俗分流,对词的普及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

5.用两首词理解柳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抒发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诗人柳永慢慢为主流文学界所接受,是因为借了苏东坡的名气吗?-第4张图片-非凡网

《八声甘州》,传颂千古的名作,我国词史上的一座丰碑: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这首词语浅情深,情景交融,意境浩瀚高远,描写了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

柳词的繁盛对今日文学工作者的意义:

牢固社会大众基础,扎根现实生活土壤,文学艺术就能顶住任何的风吹雨打,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璀璨的光彩。

标签: 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