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境浅说(三)/宗景学

非凡网 51 0

顾名思义,美境即美的意境,丑境即丑的意境。有的诗只营造美的意境,例如《春夜喜雨》《过故人庄》《望庐山瀑布》《游山西村》《再别康桥》……有的诗只营造丑的意境《石壕吏》《兵车行》《死水》……有的诗则两相对照,把美境与丑境融于一炉,例如《诗经•氓》《有的人》……

    如果细分,美境中还有壮丽的意境与凄美的意境的区别,前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光未然的《黄河颂》……后者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艺术家就是发现美,挖掘美,表现美的。这使我想到,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苏州园林》说:“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想作诗也得如此,作诗如作画,作诗如谱曲,作诗如雕塑。美国诗人爱默生说过:“诗人是美的代表。”而营造美的意境尤其重要,可以说没有美的意境就没有好诗。闻一多提倡“诗歌三美说”——“音乐美、图画美、建筑美”是非常有道理的,而这“三美”与意境美的创造有直接的关系。

    苏轼在论述王维的诗作时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笔者以为,不仅王维的诗作有图画之美,而且大多数的诗人的作品大多有图画之美。

    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画面感。屈原的“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是一幅凄凉的画。李白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四扇屏”。郭沫若的《天上街市》是浪漫的画,闻一多的《死水》是揭露、批判的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幅油画。

    有人评陶渊明的诗“平淡”,他很少用绘声绘色的语言,但他的诗中没有画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难道不是一幅水墨画吗?

    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不赞成借重绘画和音乐的长处。《望舒诗论》中说:“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是却了音乐成分的”;“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为什么要如此,他没有展开说;我们也不得而知,只好考察他的作品了。“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给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炫耀着新绿的小草,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到小径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时候;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新阳推开了阴霾了,溪水在温风中晕皱,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这是他的诗——《在天晴了的时候》。笔者认为,从这首诗来看,他的创作实践并没有执行他的诗歌理论,因为这首诗的画面感仍然很强;其实没有画面感的诗歌是不存在的。就是在纯抒情的直抒胸臆的诗作里,也是有画面感的;那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不是画是什么?当然,诗不能等同于画,因二者的表述媒介毕竟不同啊!

    艾青说:“一首诗必须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一首诗里面,没有新鲜,没有色彩,没有光彩,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在哪里呢?”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而色彩、光彩、形象、造型、雕塑的总和不就是美的意境吗?美的意境,乃艺术之生命也。

    至于诗歌的音乐性更是无法抛却的,因为诗与乐是一母所生的两个美女。那回环往复的旋律,那铿锵乐耳的节奏,那一唱三叹的情调,那平平仄仄、抑扬顿挫的声调,都是诗歌的乐曲和音符。虽然艾青曾说过:要把诗与歌区分开来,正像要把鸡与鸭分开一样;虽然歌通俗,诗文雅,二者有所不同;但音乐性却是共同的。

    海涅在谈到德国诗人路德的诗歌时说:“路德爱好音乐,他甚至写过一篇关于这种艺术的论文,因此他的歌是非常富于美妙悦耳的旋律的。”(《海涅散文选•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爱好音乐的诗人,他们的作品自然有美妙悦耳的旋律;不懂音乐的诗人,也要调和平仄,讲究抑扬顿挫和节奏,追求语言的声响效果,那样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音乐性。真正的好诗,朗诵起来,是没有谱曲的歌唱;真的像音乐一样动听。所以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雕塑美的诗,它们的意境无一不是美的。它们像达•芬奇的画,贝多芬的曲,罗丹的雕塑。

    反映祖国山河壮丽的诗篇,就要表现壮美的意境;反映国破家亡、忧国忧民的诗篇,就要表现凄美的意境;反映亲人生离死别或者挚友离别的诗篇也是如此,可以说诗歌史上比比皆是,不再赘述。而要暴露社会的阴暗面,鞭挞假恶丑,就不能不营造“丑境”——丑的意境。营造丑境的目的,是为了与“美境”相对照,从而表现诗人对真善美的向往,即对“美境”的向往。审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审美。

原文作者所属博客:阅读杂谈

标签: 游山西村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