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艾青逝世十周年:艾青的四合院

非凡网 50 0

艾青的四合院

  在北京东四的一条胡同里,有一个小四合院。进去大门,左手是两间临街,大门对着的是三间上房,厨房和卫生间与最东边的一间打通,挨着卫生间与大门相连的,还有一个带烧暖气热水的炉子。上房正中一间的客厅外面,加了一进镶着厚玻璃的铝合金护厅,以阻止冬天的寒风在开门时长驱直入。在四合院不到三百平米的的空地上,栽着一棵紫玉兰和一棵龙爪槐,还有几盆扶桑和兰花,为的是让绿色和馨香和主人常年相伴。这个整洁而朴素的四合小院,看上去虽然和其它民宅并无多大差别,却是诗人艾青生命中最后六年的心灵归宿。

  1910年3月27日,艾青就因难产被算命先生诬为父母的“克星”,从诞生伊始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动荡生活。在父亲的授意下,他甚至连一个夜晚都没在家里度过,就成了金华县畈田蒋村大叶荷(即艾青的奶妈大堰河)的乳儿,直到年满5岁“散了毒气”才被领回家中。进入学龄之后,读书地点更是改换频繁:15岁到县城,18岁居杭州,19岁去法国,22岁回国不久,又因工作辗转上海、武汉。抗战爆发后,再赴临汾、西安、桂林、重庆,1941年31岁时,接受了周恩来的建议,最终投奔延安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艾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常常随部队行军、采访,撰写诗文鼓舞革命士气,为了建立新中国四海为家。

  1949年2月,艾青随部队进入北京,担任了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军代表,此后他一直住在单位的公房里,整天忙于国内外的文化活动和诗歌创作,直到1956年和高瑛结婚前夕,才用稿费购置了丰收胡同21号小宅院。可是仅过了不到两年,他就被开除党籍并划为“右派分子”,于1958年4月在王震的帮助下离开了北京。从此,48岁的艾青带着妻儿,又开始了人生的第二轮颠沛,他的夫人高瑛在同他朝夕相处的整整40年里,有33年是在“流离失所”中度过的。

  到北大荒852农场劳动了一年零七个月之后,艾青一家又于1959年11月在王震的安排下,从东北迁移到西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且在那里一呆就是将近20年!他们在这段患难与共的漫长岁月里,既住过工棚和“地窝子”,也住过领导指定的招待所,还住过临时安置的北纬饭店,可这些地方都不是实际意义的家!直到1990年6月6日,艾青从协和医院住院治疗出来,直接被高瑛带到东四十三条97号,他的心灵才算有了真正的归宿。而在踏入新居之前,艾青还念念不忘丰收胡同21号,那里虽因建造国际金融大厦被政府征用了土地,可毕竟是他33年前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亲自购置的新房啊!当艾青面对已经夷为平地的丰收胡同老房遗址的时候,在他内心翻腾涌动的,绝不仅仅是一所四合院,更有四合院主人一家的半生颠簸和艰辛……

  艾青33年后又一次住进新居,是来自历史的真心忏悔和高瑛的虔诚操劳,刚刚度过80华诞的诗人,内心感到十分满足。他完全想见得到,在新疆当过记工员和摘棉花能手的妻子,如何一面在医院照顾自己,一面分身筹划设计、购置建材和督促施工。他也非常清楚,为了让自己一家人早日安身,写给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的上访信,为什么只用了四天就传来了佳音。这一晚,艾青还想到了1976年唐山地震,那是他请假在北京治疗眼疾期间的经历:为防止余震伤及百姓,他和首都的人民一道在露天躲避了两夜,后来又在路边的窝棚里住了40天。对此老诗人不仅毫无怨言而且心甘情愿,因为那是与人民同越险境,和群众共度难关。

  第二天清早,艾青坐在写字台前把夫人高瑛叫过去说:“我是看着天一点一点亮起来的,窗前走廊上的落地玻璃设计得很好。我坐在窗前,小院都在我的眼睛里。空中鸽群飞来非去,鸽哨声忽近忽远真好听……”高瑛说:“你坐在这里就像船长坐在驾驶舱里,你可以把蓝天当成大海,把白云当成浪花,把鸽群当成海鸥。”艾青又说:“大海航行靠舵手,你就是我的舵手了。”高瑛马上以战士的口吻回答:“船长,一切就绪,准备起航。”艾青笑了——“这里是港湾,船已经抛下锚了,我哪里也不想去了……”

  是的,小小四合院,融汇了艾青夫妇的半世沧桑,珍藏着老少三代的离合悲欢。如今,高瑛也已年过古稀,这位面容慈祥、与世无争的夫人,就居住在自己精心打造的四合院里,她说,这里才是我们老百姓灵魂的栖身之地。

  艾青是不幸的,因为天灾人祸没有长眼;艾青又是幸运的,历史终究还是从恶梦中醒过来了。和杜甫晚年居住的茅屋相比,艾青生前就已经拥有了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我不知道这一点是否也要归功于历史与科技的进步。

   ( 06,5,3,写于艾青逝世十周年前夕)

标签: 艾青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