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志锋:老年身心特点、马斯洛需求理论与生命哲学智慧

非凡网 65 0

  一

  按照社会学家佛罗姆的哲学观点,人的一生分为“自然的人”、“社会的人”、“自我的人”三个不同层次的生命阶段,“自然的人”意在说明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天生带有自然生理赋予的来自生命根性的基本欲望,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社会的人”意在说明人是社会的公民,人寄身于社会必须按照社会规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成为社会接受的人,“自我的人”意在说明人既要摆脱自然欲望的驱使又要超越社会是世俗的局限,最终成为自我设计、自我把握、自我实现的人。

  人的一生按照自然年龄大致分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恰好对应春夏秋冬四季阶段,这是自然的造化,构成了人的“生命发展周期”。从生理学与心理学上讲,人的社会年龄与自然年龄具有相同的特征,比如少年时代的快乐情趣、青年时代的激情理想、中年时代的丰富充实、老年时代的睿智安闲,就是自然生理与社会心理顺应融合的反映,儒家思想学说创始人孔子说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从心理学与哲学上讲,其实就是自然年龄与社会年龄顺应融合之后的自我哲学表达。当然,如果人要成为“自我的人”,必须具有超越的生命精神品质与卓越的生命价值追求。  

  在心理学上,人的生命过程被称为“生命发展周期”,意思是人的生命过程是分阶段的,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特征,而生命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存在与丧失同时进行的过程,人生的老年是人生命的最后阶段。从少年开始,每一个人都逐渐走向老年,说明人的存在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老年化的过程,而不可能是一个年轻化的过程,这是谁也避免不了、逃脱不了、超越不了的,上帝和自然是这样安排的,生命规律就是这样发展的,对于每个人也是公平的,因而每个人都应该心平气和的接受这样的安排。

  谈到人的生命意义、精神与价值,必然涉及到什么是幸福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向来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有一点应该得到普遍的认同,就是幸福是一种正面的精神价值,谈论幸福必须建立在真善美的坐标上,因而对于建立在假恶丑精神基础上的所谓幸福应当是否定的,比如由任性、妒忌与懒惰的人性三元恶产生的种种言论、心理与行为,比如通过犯罪获得财富然后躺在财富上进行享乐,就不能称为幸福,正如臧克家在悼念鲁迅的诗歌里所指出的“有的人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哪怕他享尽天下美食也是犯罪。

  对于幸福的理解,我最推崇美国人本主义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洛姆对于幸福的定义,所谓幸福就是人的生命就像一种植物,一直处于积极向上、追求阳光、蓬勃鲜活的生命状态,就说说人的生命不是惰性的而是勤性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枯萎的而是鲜活的,不是僵化的而是创造的,不是阴郁的而是阳光的,这才能在生命的动态过程中获得幸福的体验、感知与享受,而与之相反的则不是幸福,简单说,所谓幸福的人就是富有生命智慧的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富有奉献精神的人,哪怕有痛苦也是对幸福的别样体验。

  二

  从人的生命的存在愿望来说,每个人都希望在老年化过程中,尽可能生活得没病没灾,健康舒服,快乐安闲,尽享天年,但是,潮有消长,月有圆缺,生命有一个上升期也就有一个下降期,从四五十岁的中年时期开始,成人的五官功能就开始自然衰退,到老年时期就更明显,因此,进入老年阶段,人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就是视觉、听觉、味觉、感觉、智力、记忆、情绪、性格、心理、性欲、体力包括骨骼、肤色、头发等一系列的变化。这一系列变化会引起一系列身体与心理的不舒服、不适应、不服气,就表现为身体不健康与情绪不正常,产生对别人的抱怨,对社会的不满,包括对人生意义的怀疑,甚至死亡的恐惧,这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了解与理解的。

  一、感知与觉知变化。

  感知与感觉是人重要的体能特征,是人对生命的直接体验,也关乎着人对幸福的体验,然而到了老年时期,眼睛对冷色调不易区别,对暖色调比较敏感,对明暗光线变化不太适应,容易产生耳鸣与幻听,听力下降,对甜、苦、酸的味觉减退,影响胃口食欲,牙齿脱落,影响咀嚼功能,皮肤血液循环流量减少,皮下脂肪减少,皮肤老化起皱,头发老化发白,骨质疏松,导致驼背,容易骨折,体质下降,体凉怕冷,行动迟缓,直接给人带来痛苦,因而提醒老年人应该加强营养,经常锻炼,增强活动,减缓衰老的速度,因而无论作为儿女还是作为养老院,应该根据上述情况,照顾好老年人的生活起居。

  二、智性与智力变化。

  智性与智力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人正是能运用智力活动富有智性而感到聪慧所带来的快乐感,然而在老年化的过程中,人的智力就会逐渐减退,智性就会弱化,失去了少年时代期与青年时期的灵敏反应,接受能力就会缓慢,创造能力就会迟钝,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形成思考习惯的老年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仍处于较高的水平,甚至在不少方面超过青年人与中年人,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智力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老年期的智力与生理健康、文化思考和社会活动诸方面因素相关,因此提醒要老年人学习用脑,激活智性,运用智力,参与活动,以利于在老年时期保持智力水平。

  三、记性与记忆变化。

  在少年时期,人是通过玩乐获得情趣,在青年时期人是因为创造获得及激情,在中年时期人是因为富有获得充实,在老年时期认识通过回忆获得满足,然而到了老年人的记忆就会衰退,会遗忘生活琐事,比如记不得刚才把眼镜放在什么地方了,把重要的钱款放在什么地方了,有时候连亲友的名字记不起来了,连自己家的门牌号也记不起来,但是老年人对往事却记忆犹新,记忆变化为对往事的回忆,因而老年人最爱对人絮叨回去的事情,因而应该谅解老年人对近事的遗忘,理解老年人对往事的回忆,这是他们对生活的反刍,应该耐心倾听老年人的诉说,因为诉说是老年人回顾人生的心理需要,倾听则是对老年人的尊重与敬爱。

  四、情感与情绪变化。

  人的情感活动攸关人的幸福体验,情感的变化是通过情绪宣泄的,到了老年时期,人在感情上变得脆弱、敏感、多变,不喜欢听坏的事情,不喜欢听悲的事情,不愿与别人谈论老了与死了之类的话题,计较别人说的话与说话的方式,而且遇事小心、胆怯、担心,唯恐发生悲惨的事情,也容易患上焦虑抑郁心情,看电视喜欢看轻松欢乐的节目,甚至还有返老还童的现象,象小孩一样变得有点幼稚、天真与人较真,喜欢小孩子尤其喜欢孙子与孙女,这种情感变化诗人正常的反应,因而应该认识到老年人的这些情感与情绪特点,顺应其心理变化,择善而言之,满足其情感要求,这样就会舒缓老年人的情绪,让他们有一个好心情。

  五、心理与性格变化。

  人的心理特点往往表现为性格特点,从少年时期走到老年时期,人的心理相对成熟,人的性格相对固化,老年人的心理与性格变化非常明显,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计较别人,性格固执,反感别人说自己不对,谈话比较爱谈自己的事,容易向别人诉苦,有疑病的倾向,有时候性格变得警戒、怀疑、固执、保守,生活变得孤单、寂寞和忧郁,对身体的残缺、功能的衰退焦躁不安,对死亡产生恐惧,这是人一生性情生成与发展的结果,因而应该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把握老年人的性格特点,与老年人交谈时多谈老年人喜欢听的话,安慰的话,赞扬的话 ,只不仅是对他们的理解与尊重,更是照顾好老年人的智慧。

  心理健康是二十一世纪老年人保健的重点内容,它是指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大多数老年人都应保持心身健康,并拥有较好的智力、心理、能力,因而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效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有必要围绕“老有所养,生活保障,健康长寿;老有所医;老有所为,再作贡献;老有所学,不断进取;老有所享,生活多彩”的“五个老有”目标,进行调查、研究、讨论,为老年人提供从生理到心理,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智慧,从思想带信仰的全面服务。

  三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一九四三年,他在一篇《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了“心理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类的生命欲望需求分为五种,并将五种需求进行了等级划分,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实现需求、归属需求五类。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的生理与物质需求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即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与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该居位于期望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当然,个人需求的层次内容,是由个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决定的,平凡的人同样具有要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里的自我实现的需求的内容,不是以社会的普遍价值观为标准的,而是来自个体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平凡人的自我实现是根据其自身的价值观定义的,而遵从世俗价值观的人,却没有办法用这种价值标准衡量平凡人的自我实现,这恰恰证明了自我实现是一个更高层级的需求,只有通过其个体的内在意志、精神、理想来满足与实现,哪怕外在条件很差也会创造条件实现的。

  马斯洛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提出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同时存在处于从属地位,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意志、意愿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方向性与创造性的。

  第一、 生理与生活需求。

  人首先是一种生理存在,身体存在,物质存在,因而生理需求是第一位的,生理需要包括对食物、水汁、空气、衣服、排泄、性爱的需要,这些需要不能满足,人的生命将无法存在下去,老年人的生理需要有特殊之处,在食物方面,老年人更注重保健,讲求洁净、新鲜、卫生,在服装方面,老年人需求与年龄相符的服饰,讲求宽松、轻便、保暖、透气、合适,由于其身体机能的衰退,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丧偶的老年人,应该理解、支持、帮助他们实现“黄昏恋”,这不仅是生理需求而且是精神需求,因为认识为爱而生的,然而许多青年人对老年人需要伴侣不理解与支持,认为这是“老骚请”,这是十分错误的。

  第二、安全与平安需求。

  在人们的生理需要相对满足后,就会产生保护自己的肉体和精神,使之不受威胁、免于伤害的安全与平安需求,如防御损伤、疾病,预防袭击、盗窃,避免环境污染,以及丧失劳动力之后希望得到依靠,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较集中在理疗、居住、行走这三个方面,因为老年人希望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健康长寿,免于恐惧,有人相伴,一家人平平安安,从而在获得安全与平安的基础上,安乐地度过晚年,因而西方人权保障内容就有一条“免于恐惧的自由”,因而无论作为儿女还是社会养老机构,在车祸频发、诈骗猖獗、偷盗常存的社会环境下,应该重视老年人的安全与平安需求,为之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第三、人格与尊重需求。

  人是有自然人权的,有荣辱观念的,有人格尊严的,因为认识文化的存在者,因而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肯定,总希望自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建立起自己的心理自尊,对于老年人更是如此,因为到了老年时期人的尊严需求尤为强烈,特别需要别人的肯定与尊重,作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论定,所以对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与计较,这种尊重需求会成为老年人注重自己人格、知识、修养提高的内在动力,因而老年人也注重自己的身姿形体、衣着装扮、仪态风度,这不仅是一种审美需求而且也是一种尊重需求,因而我们应该充分理解老年人的这种精神需求,让他们有尊严的活着,活出自己的价值。

  第四、价值与实现需求。

  苏联哲学家尤利科夫说,人有“三大欲望”,即生存欲望、情爱欲望与创造欲望,这三种欲望得到满足就是实现了人生价值,这就说人们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对社会做出贡献,并获得社会的肯定,因为人都是有尊严感、价值感与荣誉感,因而老年人不承认自己老而无用,也希望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余热,显示自己的才华与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了解自己的心愿,从中体验成功的喜忧、肯定、尊重与赞誉,因而应该开辟各种领域,比如开展种植、体育、文学、艺术、摄影活动,满足老年人的实现自己的精神需求。

  第五、归属与归宿需求。

  人的归属感就是融入社会,消除孤独,而更高一级的归属感则是精神归宿,精神归宿往往与人的人生信仰分不开,首先,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希望得到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希望得到社会群体的尊重与接纳,希望追求爱情,满足亲情,获得友情,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及其活动,老年人的这些需求也是强烈的,因而他们需要家庭的温暖,子女的孝顺,享受天伦之乐,渴望与邻里的接触,与朋友的交流,其次丧偶老人,希望能有一个伴侣与之共度晚年,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这就是生命的精神归宿,即“人要到哪里去”,因而应该引导老年人学习生命哲学,允许老年人信奉宗教,让他们在生命的终点心灵得到安慰,坦然离开世界。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的生理、心理与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因此,从生命行为科学上来讲,需要层次理论适合人的每一个生命阶段,自然对老年人也是适合的,当然没一个个生命阶段有其主要需求,比如少年时期的玩乐幻想的需要,青年时期的爱情欲望的需要、中年时期的事业成功的需要,老年时期生命归宿的需要。

  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既然如此,根据老年人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根据老年生理与心理的特殊性,我们应当从天理、生理、心理、伦理、道理诸方面深入研究,制定方案,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乐享晚年,美享晚年,但是我们还要超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局限,从人本主义哲学上研究生命最高的哲学智慧,实现“享老”的目标

  面对滚滚而至老龄化社会的银发浪潮,根据对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的分析,我们不仅要提供解决、安居、供养、医疗的问题,还需要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更需要提供精神上的愉悦与安慰,在这种情况下,借鉴世界上一些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方面需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在老年人中间开展关于生命的哲学智慧的讨论,让他们懂得“人从何而来,人为什么活着,人要到哪里去”,怎样实现生命的价值与超越,为老年人乐度晚年设计一个人本主义的科学方案。

  四

  在人本主义哲学研究中,中外许多哲学家共同发现,人在老年时期会产生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婴儿状态、回归故乡的生命现象,这是符合人的生命规律、心理需求与精神归属的,因为人来自自然最终回归自然,来自土地最终回归土地,到了老年必然会出现这种生命意识,从生命哲学上讲,这是一种落叶归根的生命现象,这就出现了一系列归根的精神表现,所以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回归,追求诗意的栖居,或者像庄子一样超越地看待生命的生与死,或者像基督教教徒一样,怀着虔诚的信仰到天堂去见仁慈的上帝。

  老年人喜欢自然环境,喜欢乡村田野,喜欢花丛树禾,包括喜欢孙子孙女,尤其是喜欢孙女这一点很具有哲学意味,一般来说对于一家几辈人,都会产生代际之间的思想鸿沟,比如父子之间与母女之间,因为价生活值观念的不而同产生意见相对,无话可说或者说不到一块,甚至观点针锋相对,可是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女则有话可说,相处和谐,这是为什么呢?简单说,这是因为老年人回归自然、回归婴儿心理状态、回归童心后,与孙子孙女有了的共同的话题,这些话题看似幼稚无知,其实却是脱尽社会功利主义的纯真的思想。

  青年思想家韩雪红在《无法归根》一文中写道,一棵大树承载起无数的叶片,每一个叶片都是整棵大树的全息信息,凝视一片落叶,觉得眼前纷纭的万象最终会回归到原初的角落,化成泥土,然后又再参与轮回,我不知道人类应该向轮回感恩,还是该向存在感恩,不能确认什么使生命世界有了庄严感,什么使生命有了意义,假若生命体最终的结局是永久地退出神秘的循环,生命源自时空,却无法归于时空,源自自然,却无法归于自然,源自生命链,却无法归于生命链,那么,人的存在便成了一场令人绝望的悲剧。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远不如落叶幸运,落叶还可以回归大地,而人类这智慧的生命,当个体生命乃至全体生命无法实现精神自救时,人类的历史智慧、历史影象、历史流程便如秋叶一般凋零了,然而却无法归根,人类从历史社会走到现代社会,由于人类对于生命与自然的哲学辩证认识的错误,造成了自身生命的悖论,人这自然的叶子竟无法归根,无法回到自然家园,回到精神家园,难道不是生命的悲剧吗?

  因而,对于老年人,在他们离开生活的世界之前,如果从老子、庄子与海德格尔的哲学中懂得生命的意义、品质与价值,懂得生命的生灭、循环与轮回,获得生命的终极思考、智慧与态度,怀着道法自然、落叶归根、顺其自然的心情,脱离红尘泯灭恩怨放弃功利,赤条条而来赤条条而去,轻松愉悦地走向生命的终点,最终在生命的哲学智慧层面,超于“自然的人”,超越“社会的人”而成为“自我的人”,是非常重要的生命智慧的研究命题。

标签: 诗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