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无衣》——慷慨激昂的请战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对它的研究、注释、翻译有许多,但是误解也很多。《秦风》本来就是秦地的民歌,可是有人硬是要说它是某某人为某某事而作。还有人对这首诗作了曲解和不合情理的翻译。比如,“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合用一件战袍”,这样的解释真是滑稽。怎么样才能“和你合用一件战袍”?你伸一个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样可怎么行军,怎么打仗?一个有衣穿时,另一个就得光着,这样也不能打仗。要想理解古代诗歌,就得首先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人的想法去推测古人。
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称著。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兵制,有点儿像是后来满洲人的八旗制,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有战争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秦风•无衣》共有三节,后两节实际只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这首诗表面只是一个人的独白,实际是一个人在回答另外的人。
“岂曰无衣?”是个反问句,这句之前,肯定是有人发问了:“你有军装么?”回答:“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谁说我没有军装,我有同你一样的战袍,并且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器。”意思就是:我也要上战场。
既然是有军装也有武器,又有上战场的要求,那为什么还不能上战场呢?答案:年龄不够。这是一个年龄不够的“小鬼”,早就羡慕上了那些上阵打仗的父兄。他自己准备好了武器和军装,就等着有一战事就上前方。可是人家说了:小鬼,你还小哩,有军装么?有武器么?嗯!于是,才引出了这小家伙的一席话。
小家伙的这些话,只是平常的答话,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这份“请战书”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用现在的话说,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也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震憾人心的力度,这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
诗中“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就是跟你有一样的军衣。绝不是“与你穿一件军衣”。
诗中“王与兴师”,多数说是秦王举兵,理由是这是“秦风”。可是,当时“王”是绝对不可以随便称的,产生这诗的时代,秦国国君并不能称王,顶多是“公”。秦周初只是个附庸小国,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助周平王东迁才被封为诸侯,并承赐岐山以西之地,后定都雍(今陕西凤翔南)。此后,秦国国君称“公”,如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不但秦国不能称王,其他诸侯国也得尊周天子为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有一个周天子可以称王。“王与兴师”,应该是秦国为周王出兵,或秦以周王名义兴兵。
诗中,“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意思是一样的,是同义反复。这个“修”,多数解释为“修理”。不妥。战士的武器平时绝对不得有损坏,临阵磨枪,贬损了这个战士的形象。这个“修”,是修饰的饰,给枪添上红缨,给甲绘上油彩之类。
诗中,“与子同仇”,多数解释为“与你有共同的仇敌”,这也不对。“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同义,“仇”不是仇敌,而是同伴。仇,雠也。《说文》:“仇,谓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尔雅•释诂》:“仇,匹也,合也。”《诗•周南•兔罝》:“公侯好仇”,《礼记•缁衣》:“君子好仇”,这些“仇”都是同、合的意思。“与子同仇”意思是:与你为伴。这里可解释为,成为你的战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应该翻译成:“谁说我没有军装,我有与你一样的战袍。现在周王兴兵,我正在修饰我的武器。我可以成为你的好战友。
标签: 古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