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教学古诗的美丽

非凡网 93 0

  古代诗歌教学的美丽

  挖掘和品味罗敷的美丽,是教学汉乐府诗《陌上桑》的核心教学目标。人文精神的目标是欣赏人的内在美和外表美的完美统一;语言文学方面的教学目标是探究塑造美和表现美的方法。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歌是美丽的;而进行古代诗歌教学的工作同样是美丽的。我们语文老师其实是在从事一项美丽的事业。

  首先,进行古代诗歌的教学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着对美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和第六感觉——直觉。我们应该在古代诗歌中看到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展现的是花枝招展、姹紫嫣红、绿草如茵的初春景象,是一种色彩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这里我们听到的是莺声燕语,美过天籁;“蔬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声型色味融于一体,美不胜收;更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目击万物变化,感慨人生无常的哲理美。

  其次,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一个美的传播者,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品味古代诗歌的韵味和词章的美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以《陌上桑》的教学为例,我们要品读全诗,去欣赏主人公罗敷的外貌美:“青丝为龙系,桂枝为龙钩”她是一个爱美的姑娘,连劳动工具都装饰得非常精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发髻半偏,珠光闪烁,明艳而柔媚表现了罗敷的女性美;“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衣服的质地颜色搭配完美自然,说明罗敷知美懂美。诗歌也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现了罗敷的美丽和可爱“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莫不喜爱,以至耽误了手中的活计。女人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罗敷则是可爱美丽的化身。罗敷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其外表气质上,更表现在她的心灵上。当使君调戏她时,她严词拒绝,巧妙夸婿,充分显露了她的人格美和机智美。罗敷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美的典型,是一个美的精灵。她比西施美得健康,比昭君美的可爱,比玉环美得脱俗,比貂禅美得可亲。学生如果领会了罗敷的美丽,审美的品位就高了一个档次。当然,为了展现罗敷的美丽,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结合,语言、行动描写一体的文学笔法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每次教学像《陌上桑》这样的古代诗歌,我都陶醉在美的享受中,师生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对古代诗歌的学习,我特别喜欢一个“品”字。我国较早文学评论就是《诗品》,诗歌的品位是读者品味出来的。品字是三个口字组成的,三个口反复地品味什么?就是品味诗歌的美。《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它的美就在于刻画了那位神秘的、若即若离的,似乎就在身边却永远得不到的“佳人”,揭示了距离美的全部含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唱三叹,旋律绕梁,千年不绝。品读几千年,品读几百遍,每一首优秀的古代诗歌都像这个“在水一方”的“伊人”,让我们回肠荡气,让我们不断追求,让我们只可意会却无法捕捉。老师和学生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就像是那个彳亍在水边的痴情徘徊者,感悟诗歌永恒的艺术魅力。

标签: 古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