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写诗时,在写什么——天天诗歌奖周评(10.29-11.04)(转载)

非凡网 57 0

  当我们写诗时,在写什么——兼天天诗歌奖每周评论(2018.10.29-11.04)

  原创: 穆昕 天天诗歌奖 小程序

  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在晚年贫病交加居无定所之时,以一个诗人的直觉与敏锐,发出最后的召唤——《人,诗意地栖居》:人充满劳绩,但又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后经海德格尔再度进行阐发,赋予其更加哲性的光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一时代强音经久传唱,跨越世纪间巨大的鸿沟,一次次被提到各代人耳畔。

  放眼到当下,可能没有哪个时代工业文明对人异化的程度能和当前的时代相比,智能化技术似已无所不侵,“隐私”似已成为一个具有玩笑意味的语词。技术夺去了我们的生活,屏幕偷走了我们的时间,甚至思维。在愈加狭小逼仄的空间中,我们还能一边众声喧哗,一边让诗意安静地流淌于笔尖吗?

  一谈起“诗歌”,会让人有很多联想,会想到精神世界、美好心灵等等,但除此之外,可能会更多的会让人想起它与大众平行或天然的疏离关系。大多数人不理睬诗,觉得它遥远又模糊。但其实多数人对诗歌并不排斥,不然,“诗意地栖居”如何一遍遍被传唱开来。“诗意地栖居”——我理解为一种渴望,同时也相信,只要这种渴望在,诗歌就不会死,诗歌时代就不会远去。

  而说到“诗意”,我们对它熟悉又陌生,也不禁常会发出探问:何为“诗意”?常人在提到“诗意”时,会更多的为其赋予一层神性的色彩:飘渺,疏离,属于一部分人——可能是很少部分人。如若再次回到荷尔德林的诗句里,我们显然不能忽略一个词“劳绩”,我把它通俗的理解为“生存”,为生存我们需要不停地付出劳动,不断地增强自我营生的能力,这样的生活必然是充满艰辛的。人们写诗的目的不尽相同,或为抒发内心苦闷,或为留有一方精神高地,或为对抗这个世界……却总是殊途同归。但不管怎样,当我们在谈到“诗意”时,并不能撇开生活本身的这种“艰辛”。这样来看,“诗意”它并不小资,也并非够不着的,它易得如每日所饮之水所食之饭蔬。

  正因为诗意如此易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一头扎进生活,用微弱之心,稀释出一些光亮,将它们编织成诗行。当前诗歌的热闹与繁荣,似乎已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程度。很多人立于眼下的生活中,提笔即抒,用“诗歌语言”来确认自我,确认此时、此地、此身。得益于新技术的发展,诗歌传播之深广亦是前所未见。即便在“天天诗歌奖”这样一个微小(相信它以后会很壮大)的平台上,每天的作品也层出不穷。

  和诗歌有关的一切,往往都是美妙的。过去的一周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5位作者在【天天诗歌奖小程序】上发布诗歌作品近100首,这些作者里,最小的只有五岁,年长的也到了耳顺之年,基本每一位作者作品风格都有很高的辨识度。虽然读诗很美妙,但写诗依然是艰难的,谈论诗和诗人也同样艰难。在这里,“评诗”并非用规整而标准的诗歌评论语言来谈论这些诗行的好或不足,我们更愿意它是一种交流与分享,抑或二次创作。

  而当我们写诗时,在写什么呢?我想,是抵达一种美,美的生活,美的语言,美的感受……

  先说美的生活。这些诗作里,有平淡日子的脉动,有纷繁记忆的飘扬,有哲思情怀的散发,有自我探寻的修正……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能被诗人们的敏感因子,精心熬制成诗行。诗歌即是生活,诗人即是生活。如五岁小朋友【Feulier】的《My life》,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触摸生活的须角,思考快乐为何减少了呢?《Flowers are colors in everyday》,“花就是各种颜色摇曳生姿”又充分表现了快乐的童真。“We don’t care if we are stupid or good enough to be friends”——既结友好,无论贤愚,这么灵动的哲思,难怪其母【坐忘】会发出“你治愈了妈妈的‘用力过猛’!”这样的呼喊,我相信任何一个母亲看到孩子这样的思索,都会惊喜,都会呼喊。接着,【坐忘】连写《冬天敲门》、《渴画》等诗作,叙述与孩子们的日常互动,温馨的气息也在读者的脉间涌动。

  再如【阿苏】的《空杯子》《钥匙》,【reims】的《那张已消失的纸条》,【delicacy】的《墙》,【茉莉花语】的《青草》,【家居猫】的《鱼》,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若不是识微之心,如何能注意到它们?而同时,作者们对自己诗艺的探求又都有着不懈的坚持,佳构金句频出。“我又该,如何打开一个生锈的故事?”,你能找到那把《钥匙》吗?“月亮/在夜空中也是红色的/犹如一道/永不愈合的伤口”,这伤口原是《那张消失的纸条》所带来的,作者却让它长到月亮身上去了,痛的终究是自己。“我正在走过一个时刻/此后谁的记忆将走过我/如一尾鱼”,作者巧妙用《鱼》记忆短暂的隐喻,发出“过客匆匆,谁又记得谁”的怅惘之叹。

  大概是眼下的时节正处于秋冬季节转换期,诗人们的情绪也在随之变换。关于秋天的诗行纷至沓来,【阳】的《这么诗意的秋》《秋问》《秋日》《秋天,花语》等诗作,无不是这秋的颂歌,“而更南边久弃的菜园/野草疲倦便开始思念/看白花占据绿色枝头/看时光雕刻漫山野果”,“蓼,曾把谷米迷醉成酒糟/藿香蓟,曾装饰少女发髻/黄秋英,秋日里亲吻蜂蝶/叶子花,开一树紫色的梦/向日葵,沉甸甸地低头……”大概秋天最美妙的样子都被镌刻进了这些花语里。【丑】的《尘埃》,开篇即是“秋天熟练的切断叶子/满地金黄”,常见的秋天落叶之景,却是被一个“熟练的切”之动作,凸显出了别样的生动。

  再如【许建祥】的《尽情》《秋夜懒散》《秋风》《秋风破》,更是道尽秋慵懒的一面,“懒散的星星点点/懒散了疲惫的双眼/秋虫唧唧/懒散地道着晚安”;而秋也存有少许的凌厉,“赤橙黄绿变为枯褐/壮大了自己/斑驳了深秋/为浓抹卸妆/归尘”。秋也会带来伤感的回忆,“一想到那年秋天/记忆的银杏叶就黄了/就有萧瑟的秋风飒飒吹来/拂起你长长的秀发”,【阿苏】由空杯子转而忆秋日旧事,情真意切,打动人心。“纵情自我唱晚秋,不念行将做别留”,今冬将至,就留几许秋意永藏心间吧。

  还有部分哲理诗,比如【印萍】诗作显现的灵动哲思,与她的铜塑铜雕艺术作品是一脉相承的。印萍是铜塑艺术家,她曾说过“生活中我们一直在寻找着那一束暖阳,也许,艺术是最好的取暖方式”。印萍每次发布诗作时,都会配上她的铜塑作品。我想,她用“铜塑”取暖的同时,也在以“诗歌”取暖。“我雕塑了一個像/著你的模樣/塑成了她的樣子/誰讓你不來/再來的已不是你了”,这些诗作也是她铜塑作品的最好注解。还有她的短诗《在四月里生长》,写种子冒芽生长的情状,一句“我怕顶破你的鞋/扎疼你的脚”,不仅写出了嫩芽的可爱之态,更是彰显了新生命的活力,很有力度。

  再如【十力左男】的两首短诗《歌声》《晨》,短小精悍,意蕴无穷。“先听到了什么/翻了个身/撕裂不开这新的篇章/继续梦吧”,似有俳句的意味。【刘红艳】的《我们怀揣空杯,等待时间施舍与追杀》,标题本身就传递了哲韵,开篇“生是死的前序/每个人都想活成遁世的菩提”,更是用了“菩提”这样的意象,禅意十足。【文文】的《生日》,虽是生日,却是在思索“现实与梦境的距离”,也是一种哲思的阐发。【甜甜】的《我喜欢这感觉》,在喧嚣中发现了静默的欢喜,这是一种自得。【阳】的《时光之蛇》,以“蛇”来喻“时光”,也是比较新颖的,“时间”有它特殊的绵延性,而“蛇”也是少有这种特性的动物之一,这样的连接,亦是让人遐想连篇,不禁重组时光记忆。

  画家文文作品(有版权保护)

  【江】的《世界和平》,“我们得有点儿/类似世界和平的梦想/像人到中年/需要些许头发一样”,世界和平的梦想与中年人的头发一样,都难得吗?为什么?大概会让人联想到,当下生活的不易,透支的身体,让人们陷入早衰的状态,人到中年,却似老年。也提醒着大家“早睡早起多运动保持健康”的常识。另一首《轮滑少女》,少女在轮滑,该是飞扬的,可是那女孩“墨绿色”的笑勾起的是作者对“些卑微的隐秘的黑暗”的回忆,墨绿色是深重的色彩,整首诗依然是悲凉的基调,令人哀婉叹息。

  再说说诗歌的语言。诗歌,向来对语言的要求非常高。史蒂文斯说:诗歌是语言之欢。梅饶臣先生也有言,“诗家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是诗的语言的极致。在这些诗作里,很多诗篇都能通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为读者提供一个足够广大的想象空间,去拓展它们的外延。人们写诗,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有着无尽的含蓄之美。

  如【星球】的《梁山,也是一场梦?》开篇即以三个排比句扑开“今天我们的城寨依然粗砺地狰狞/今天我们刀刃温暖,滴血不沾/今天我们天高地远”,思接千载,忆梁山好汉之胸襟,惜今人渐失的血气,让读者在悠悠地怅然之中遐思无限。另一首《自然神殿》更是佳句频出,以辽阔深远的海洋为背景,铺陈沉船旧事,两次诘问,问出的是自然的生生不息,问出的是时间的悄然远逝,而最后,还有你“在黑色胜过海洋的夜晚,/仍向我谈论那些陨落的星座,/谈论它们在那一天如何照耀冰山,/照耀南半球荒漠无垠的海水”,又是那样的情真意切,我们也如诗人在那神殿一般,感受这天地之沉浮。

  再如【Delicacy】的三首诗作,可能是我读来最为印象深刻的。《For德意志安魂曲》,作者说“每一次听都激动莫名,想写出那些感受,却力不从心”。为此特意找来这首曲子反复听了几次的我,却无法从脑海里搜索更多的语词来形容它,只有Delicacy这开启诗思的几句反复萦绕:“最后一曲了。低垂于夜空,/从暗色的弦上,和雾霾的前台,/每散去一枚音符,就带走一句话,/一段泪,一片时间”。再往下,“骏马曾驰骋过芳丛/滚烫的泪最沉;荒原中一切成梦/水会澎湃,火光也能刺穿天空”……“看狂雨中桅杆已折,衣襟撕裂,/山崖待攀,苍天不可及,/只是使者何时降临!”……密集的意象与密集的动词组合破空砸来,摄人眼眸心魄,如曲中乐器组合出来的玄音,敲打着耳膜,穿透时代风雨,穿透人之心壁,让诗人、音乐、读者在一个巧妙的瞬间真正地相遇了。

  当然,诗歌的语言多元丰富,并非所有读者都能忍受强劲语言的光,太耀眼,以至于很容易反噬人心。直白与素朴,亦能呈现多向度的语义。我读到的这一百来首诗作里,更多的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如【鲁西西】的诗作,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浅易直白,让人同时读到的还有作者坦荡的胸襟。“江南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更爱戈壁/草原和沙漠”,对比鲜明的场景一下将人的喜好昭示出来,很灵动。“我和一个邻居/处心积虑的吃饭/克服/早上定八个闹钟起床”,是不是你的生活?【沈慢】的《玩》(组诗)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但诗意往往都不在那个细节上,而是借助于这样的载体发散更多的哲思。“雨转雪/气味渐变影子/重转轻/重新走一遍”,这样的句子在【沈慢】的作品里俯拾皆是。可以说她的诗作,有着坚固的堡垒,风格独特,具有极强的辨识度。

  很多诗人,写作有惯用的意象或语词,它们会多次出现在一个人的不同作品中。而另一些人呢,则喜欢在形式上保持一定的风格,或是使它们看上去是规整的,或是为它们建筑一座城堡,充满建筑美感。如【乱瞳】的作品,“窗棂像你的肋骨被阳光晒烫/天空像你的皮肤指触的柔软/时间像你的脉搏跳动着期望/空气像你的呼吸安静地流淌”,不管是形式上还是音韵上,都充满着这样的美感。

  最后,说说美的感受。诗歌常常给我们带来美感,除了语言上的美,还在于它创设的艺术时空,可以让读者们在其间尽情遨游。诗人们面临的现实时空往往是有限的,在创作的时候,会经过自己独特的心理时空酝酿,再在诗中呈现一个无限的艺术时空。当然,很多人在写一首诗时,也许完全不知道那首诗在完成后会是什么样子,一些语词和句子找上门来,让诗人们不得不写。我们称之为“灵感”,所以人们常说诗歌是浪漫的,不经意间的浪漫,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想必也是美的了。过去,我读的这些诗作里,有很多作品就带来了这种时空感。

  如【阿苏】的《远方》,“岁月斑驳了旧时光 /斑驳了身后那堵土坯老墙 /父亲忙忙碌碌的亲切身影 /如今,只能唤,唤做遥不可及的 ”,言之切切,情之款款,回到父亲在世的时光中,是幸福的,如今忆及,也只能向着远方深切地呼唤,何等丰盈的情感?也随着这一声呼唤进到了读者内心深处,让人潸然泪下。而她的《最新鲜的——致东一年轻的教师们》,用词极为鲜嫩,又不失力度,一种甜腻质感,很好地表现了“年轻教师”群体的青春活力,以及给学生带来新鲜世界的惊奇。“中国红的喇叭袖,浅碎花的曳地裙/迎面,一张张,甜甜微笑,虽尚稚嫩/却甜进所有老教师的心!甜进/每一个乡村孩子惊得,圆圆的唇”,也甜进了读者的心里。

  【吴强】的《我曾经沉醉于另一个世界》,金庸先生仙逝,这是过去一周平台上唯一一首纪念金庸先生的诗,“骑白马 啸西风 笑傲江湖/白日里做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侠之大者/深夜为凌波微步的神仙姐姐黯然销魂/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以无招胜有招”,一下子带人进入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我们缅怀金庸先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作品,还因为他文字背后的侠骨柔情,忠肝义胆,这是人人都做过的“武侠梦”。这梦,当真是醒不了的。另一首《这个梦我做了十八次》,又进入一个梦境,梦中有诗,诗中有梦,想来都是美妙的。

  【丑】的《童年是空的》,“翻开童年 /发现他是空的 /我也是空的 ”,美好的童年何以变成“空”的了呢?你是不是也顿时回到了久远的童年,想要在其中找到什么,却发现空空如也?【李连友】的《你走吧——写给走失的初恋》,说起“初恋”,嘴角都是上扬的,但也有着淡淡的苦涩,所以我们才会怀念吧。这首全韵诗,我更愿意说它是一首歌词,谱上曲就可以开唱了,“你走吧/我一个人砸吉他”……

  【马均俭】的《隋炀帝的最后一年》直接回到历史里,“你的猛士来自三秦/望穿秋水”,忆古惜今。星球《生殖》里“生殖”与“孤独”相联系,仿佛在昭示,人生而孤独,这又是另一个维度的空间了,引人沉思。【gotoheaven】的《四月》,“我们走过三月,然后是五月/四月呵,四月/四月是一块必须轻拿轻放的玻璃”,似在四月,又不在,那么轻,可能一碰就碎。【reims】的《那些过去的……》,亦是回到过往时空,只不过它不是一般过去的时光,六段两行的行文结构,每一段都似一个魔幻的故事,有过去生活的横切面,我想也可能夹杂了一些关于未来的想象。把过去和未来连接,“不断地有其他人和我并行/赶考的秀才和士兵,像是些影子;//还有睡倒在路边又醒来的河流,/它紧赶慢赶,追上了领头的狮子;//风里走来战马,它拖动树林,/树冠变成红色,雨水跟在后面;”——这是一种怎样奇妙的组合。

  诗文中精炼的叙述,高度浓缩的语言,加之诗思呈现的张力,总能带动人丰富奇妙的想象,让我们进入无限的可能性。什么是好的作品?千人有千种标准,千种解读。但我相信,那些真诚的语言构织出的最深沉的情感,总会穿透风霜雪雨、砖瓦泥墙,来到你心间。你感受到了,它就是好的,就是美的。

  对于每一个写诗的作者来说,“诗歌”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尽管这个“意义”不尽相同,我想,能让诗歌的清澈涤荡一下浑浊的生活,已然幸福。【reims】就直呼《诗歌于我的意义》:“诗歌于我,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不可或缺,是我强力干预自己生活与命运的行为”……“诗歌是一种行为,重新让你与这个世界相关,与真理相关,与梦想和宇宙相关,与同时代的人相关,与永恒和历史相关,与未来的人相关,与草木相关,与空气相关,与爱相关。所以读诗,不要光去关注字面的意思,表面的阴郁、绝望与孤寂:每首诗无论好坏,都有一个深邃的空间,是一条通往世界与自我的channel。诗歌是一个道路,是THE WAY,当然也不是唯一的道路:科学、艺术也都是。”同时,作者又在《如果说诗是一种光芒》中,进一步昭示诗歌是照亮生活之黑暗的那一束光,会将它“紧紧地握在手里,在夜里擎着举到高处”……于你,“诗歌”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最后,以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一位老师的60秒演讲《诗何以成诗》结束此文:

  诗何以成诗

  诗歌并不是每行的结尾都使用押韵词

  并不是形式并不是结构并不是孤寂

  并不是位置并不是天空并不是爱

  并不是颜色并不是感觉并不是计量

  并不是住所并不是企图并不是欲望

  并不是天气不不是希望

  并不是主观事物并不是死

  并不是生并不是树木并不是文字

  并不是字里行间

  并不是计量并不是计量

  而是时机

标签: 为你写诗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