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废的力量
——唐煜然诗歌阅读印象
辛泊平
在70后诗人中,我对唐煜然的认识,是先从网络论坛上的“花枪“开始的。那个时候,我惊诧于花枪的话语方式,他似乎善用短兵器,即使是稍长一点的诗歌,也几乎都是匕首一样简短锋利的语言,而表达的却是开阔的感受。然后,花枪神秘地隐匿江湖。再次出现,他恢复了本来的面目——花枪本是唐煜然。复出后的唐煜然风格有些变化,但那种骨子里的锋利却是一贯的气质。他走的是口语的路子,可读来读去,总觉得他的口语不纯,而是夹杂着大量经过打磨的优雅的书卷气。他的诗歌有力量,但那种力量不是因为他的怒目金刚式的呐喊,而是因为他近乎自言自语的呢喃。
“越喧嚣的地方/我内心越安详,也就越荒凉/喝吧莫使金樽空对夜/这酒啊越喝感情就越淡了”,直到把文昌喝成“空城一座”,唐煜然才觉出肉体忙碌的虚无,于是,兴致索然,于是,他才伤感地说“少飞,趁夜色苍茫,我们赶回海口吧”(《战文昌》)。然而,肉体倦怠,但精神却是敏感而警觉的。于是,醉酒之后,他依然不能成眠,在深夜的街头,他举着巨大的阴茎在街头游逛,和巡夜的警察对峙,他用那个仿制品和那种无所谓的态度战胜了刻板的秩序,以自己的沉醉消解了尘世的荒诞与虚无。从某种意义上说,唐煜然是存在主义的诗人,他深谙世界的荒诞,所以,他才选择了乖张怪诞的行为,他的选择体现了他的意志,也体现了他的价值取向。他精神上的同路人,绝不是当下与时俱进、风光无限的弄潮儿,而是那些活在古卷青灯里的高古之士,他们的眼睛里没有权贵,没有利益,只有纯粹浩然的血液和风骨。也正是因为他主动的选择,他的行为和感受才有了清晰的脉络。面对不堪的现实,他没有采取犬儒主义的左右逢源,更没有选择功利主义的媚俗和卖身求荣。他的态度是鲜明的,即使没有高声呐喊,但他因为酒精而迷离的眼神和踉跄的脚步告诉你,他在说“不”。在唐煜然的诗歌里,畅饮和酩酊是多次出现的状态,那几乎成了诗人的日常行为。他就是以这种极端的病态在诠释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回应,他灵魂世界里的道德楷模是聚啸竹林的魏晋士人。他的操守是捍卫生命的纯净,他的主义是捍卫灵魂的高度。哪怕那种纯净是现实中的颓废,哪怕那种高度是当下里的孤绝。但是,因为选择,所以自由,因为自由,所以无畏。在另一个世界的法庭上,唐煜然手里握着灵魂的法典。
唐煜然之所以选择颓废,是因为在他眼中,这个世界已经病入膏肓,然而,人们却依然麻木地生活在被美好的日子里:“污水横流/森林消失/瘟疫猖狂/而人们浑然不知/还跟着鼓掌赞美” (《313.病岛海南》),人们在新年晚会上堂而皇之地坐地分赃,恬不知耻地为虚伪鼓掌,“小丑接连出场/观众跟着鼓掌/赞歌字正腔圆”( 《2007.新年晚会》),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所有的人都心怀鬼胎,所有的人都懂得微妙的潜规则,那就是,你必须维护一种和谐,你必须完成一种仪式,你必须成为这个圈子的一部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获得一张利益的入场券,在另一个空间里体会 台上的荣耀和被颁奖的快乐。在这种群体盲从的背景下,没心没肺地活着便成了正常的人生姿态,而清醒,则是一种病态,是一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伤害的钉子。诗人深谙其中的玄机,但他无法适应那种天下大同的氛围,无法融入那种曲意逢迎的相互拍马。他犹如朱耷笔下瘦硬的小鸟,斜着冷峻的眼睛,睥睨那价值颠倒的世界和沉沦的众生。他不会放弃自我,以一个稻草人的姿态站在那个人为的舞台。所以,他只有冷眼旁观,以酒精的速度抵达另一个辽阔的灵魂现场,在那里与月对饮,在那里癫狂逍遥,在那里用诗酒书写一个快意恩仇、率性自在的极致人生。
唐煜然不是屈原,他无意为一种高蹈的理想献身,但他有自己的坚守。在盲从成为潮流、贪婪成为时尚的背景下,他的不合作就是一种坚守,他的颠覆就是意义本身。在他的海南三部曲之二《海南医院》里,唐煜然以他敏锐的笔触揭示了现实真相的一角,一方面是无处不在的病魔在吞噬着人们的生命,另一方面是无处不在的不公平在消磨着人类的良知。在《101.万物皆病》里,唐煜然这样写道“疔。疖。疠。疟。疝。/疙。疚。疡。疣。疬。/疯。疭。疮。疫。疢。/疳。疴。痁。疸。疽。/疹。疾。痄。痈。疰。/痃。痉。痔。痖。疵。/痌。痎。痨。痘。痞。/痤。痢。痪。痧。痫。/痳。瘃。痹。痼。痴。/痿。瘅。瘩。瘈。癞。/瘟。瘘。瘙。瘕。瘼。/瘛。瘝。瘤。瘢。瘫。/瘭。癀。瘰。瘿。瘵。/瘸。癃。癍。癌。癞。/癔。癜。癣。癥。癫。”这是一首别致的短诗,诗人在写疾病的时候,没有加入更多的个人感受和评价,而是罗列五花八门的疾病名称,用最简单的词语排列完成视觉和感觉的双重冲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写作是无法重复的,它只能在特定的语境下传递当下社会的病史信息,告诉人们,危险无处不在,我们不过是那一根脆弱的芦苇。这是人类生存的现实困境,它客观,它坚硬,它无时无刻都在提醒人们,不要被文明的外表迷惑,要懂得敬畏。
“医院走廊/他卷缩靠墙/手捂胸口/不停咳血/整整一个上午/因为没钱/而被拒救治/他像条狗/趴在地上了/他的家人/还在外面四处奔走借钱”( 《266.穷病人》)现实不仅仅有防不胜防、五花八门的病症在折磨着人们的肉体,还有那么多的贫穷和不公在这么人们的心灵。在这首长诗里,唐煜然率性而为,在叙述抒情的间隙,不时插入一些当下的新闻和消息,既宽展了诗歌的表达空间,也增强了诗歌文本的真实性。这种大胆的写法,就使得诗歌不再仅仅有诗歌的审美,更有新闻的揭露性和杂文的批判性,多义的所指让他的诗产生了巨大的张力。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唐煜然的颓废并非源自内心的虚空和灵魂的糜烂,更不是对生命刻骨的仇恨,而是来自深沉的爱。他的病态其实是一中超越的敏感和坚强,“虽然很脏很乱/但我热爱这个地方/这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这天地间/与生俱有的根,无法割舍的爱”(《812.抒情》),而这种灵魂上的皈依,既树立了诗人饱满的诗歌形象,也使得他那种病态的颓废获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否则,如果仅仅是以颓废表达颓废,颓废是目的而非手段,那样的人生便是真正的虚无,是真正的沉沦。
当然,我们的时代毕竟不是魏晋,唐煜然也毕竟不是嵇康,弹琴过后可以在一间铁匠铺快意的打铁,他必须直面生命与生存的双重困境。所以,他也懂得妥协的必须与和解的智慧。所以,他才写出《 年过三十》那样伤感的长诗,终于明白了“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的必要,终于悟出了“尝到了花言巧语的甜头/也拥有了无尽的疲惫和空虚”的尴尬,终于洞彻了“好像他从未来过/也从未留下什么”的生命的局限,终于开始“祈求灵魂能长成菩提树的样子”。从中,你可以读到诗人的椎心之痛,因为,成长的代价,因为自由与个性的消磨,因为我们不得不心甘情愿地交出曾经珍惜的一切;然而,从那种真实的疼痛中,我还是读到了一种更为清晰、永恒的倔强和祈祷,他的灵魂依然决然地走在上帝的窄门里,依然在努力,以期最终完成西西弗斯的灵肉合一的样子。2010-11-30
附:年过三十
唐煜然
他妥协了
屈服于曾经蔑视的那些事物
当初的珍贵的
如今视为草芥
这么多年奔波劳累
得到的都是一些没用的东西
他开始告诫自己
要圆滑,识时务
见人说鬼话
见鬼说人话
通过观摩一些动物
他融会贯通,性技巧日益精进
在床上悟出很多处世之道
懂得了迎合
学会了走后门
尝到了花言巧语的甜头
也拥有了无尽的疲惫和空虚
最后的剩下的
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
必须精心装饰和涂抹(或者泡在福尔马林里)
才能栩栩如生
才能勉强保持人的形象
因为太执著
很多东西把他套住了
他羡慕那些身轻如燕的人
挣扎过后
下定决心苦练金蝉脱壳的好本领
少年时代的梦想破碎了
曾经的美好不见了
一个比一个漫长的黑夜来临了
欲望得逞,高潮湮灭
他软了下来,环顾四周
从未有过的陌生
从未有过的茫然
从未有过的焦虑
从未有过地涌上心头
他开始感到实实在在的痛
但还没学会真正地哭泣
到处都是灰尘和发霉的味道
轻轻一碰就会掉下一件什么的身体
对季节越来越敏感了
岁月因此像荒草没心没肺地疯长
来来往往的都显得鬼鬼祟祟
他通过别人来偷窥自己
内心尚未澄明
那些阳光照耀不到的角落
藏匿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因果轮回,他信命了
悄悄躲在镜子前
祈求灵魂能长成菩提树的样子
周围越来越可疑
他越来越神经质
但又排斥药物
病痛和伤口让他恍然大悟
人都是一边活着,一边死着
冷暖之间
枯荣自有定数
他最大的愿望是
慢慢死,一天一天地死,一点一点地死
天涯尽头,明月降临
悲伤共潮生
浪涛拍岸
卷走了他往回奔跑的脚印
好像他从未来过
也从未留下什么
醉后他终于明白
世界上最大的孤独
是一个青春渐逝的男人
在海南岛东北部一个角落
静看花开花落的孤独
红尘万丈,浮云若梦
知音难求(那枕边人又是谁)
旧友聚会
尝遍百味
他举杯感慨:三十不寒而栗。
2009-6-17初稿
2009-6-23定稿
标签: 抗疫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