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国诗歌的鉴赏力

非凡网 49 0

  当代新诗既缺乏创造力也缺乏鉴赏力。而更为缺乏的是后者。或许只有创造力才是诗歌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然而我们看到,缺少鉴赏力对诗歌价值的肯定与引导(在某种程度上是制约),诗人的力量往往只能在自我意识的虚空中挣扎,却找不到一块立足于现实的根基,即使是美的,也仿佛只能在自己那孤独的领域中回响。而大众鉴赏力的贫乏,更是堵塞了诗歌走向市场的通道。

  中国诗坛缺少鉴赏力,特别是在网络诗歌这块新的诗歌热土,鉴赏力基本还是一片空白。而这种鉴赏力的缺乏,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诗歌的“失范”和鉴赏标准的缺失;二是鉴赏主体的贫乏;三是鉴赏不复为一种文学趣味,精英式的鉴赏与大众之间存在隔阂。

  什么是好诗?什么样的诗又不好?这首先就涉及到一个文艺评论的标准问题,而这种标准在中国诗界还是缺乏的,或者说过去我们是有很丰富的标准的,但现在没有能够推倒重建。一首传统的古体诗是有评价和鉴赏的标准的,她的形式化本身就是一种标准。但对在形式上不断翻新的新诗界来说,谁又能拿出一套既定的标准去判断一切?首先,当代中国诗歌的部分源流来自国外,我们缺少本土的原生标准;其次,我们对诗歌的形式在感觉上这几十年(!)始终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在这一块还缺少一个立法者。最后是旧的标准和传统已经很难拿来为我们所用,破了但是没有立。老一辈诗人评诗也可能被年轻人笑话,但是年轻人除了写自己的诗以外又能够去做些什么?他们的标准往往就是自我的直觉感受。在形式上失范的诗歌,可以说在鉴赏的标准和方式上也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

  现在写诗的人很多。或许在我打出这些文字的时候,已经有一万首诗歌诞生了,其中有三千首左右都溢满了才气。我知道这些诗歌也是有人去读的,但也只是有爱诗的人去读,并且往往只是凭借一种直觉,甚至不是直觉,而是一种一扫而过的感觉,然后这首诗在自己心目中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位。在网络上是如此,在很多文学刊物的编辑那里也是如此,因为投稿的人实在太多,一首一首的根本看不过来。其实这还不是主要的问题,关键在于最大的鉴赏主体——大众,没有能够参与进来。而大众的不读诗有多种原因,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读不懂”,而为什么“读不懂”,原因之一就是大众缺少对诗歌的鉴赏与判断标准,我们的诗人从来只是想把诗歌写给别人看,恐怕从来没有想过教教别人怎样看自己的诗,这一半可能是觉得烦与累,甚至没有必要,而另外的一个原因,恐怕是这些诗人在后来自己也看不懂自己的诗了,他(她)想不出应该怎样来读自己的这些诗。假如有99%的大众是不读诗的,那么只要多1%的人读诗,我想,我们就会增加一倍的文学刊物,就会增加一倍的诗歌编辑,虽然不一定会增加一倍的诗人,但诗人的诗歌就会有多一倍的阅读量,而网络诗歌的点击率也会成倍的增加。这个想法当然有些天真烂漫的味道,但我们确实应该去为争取每一个读者而努力。

  沙龙、笔会,现代通讯工具和传播方式,特别是网络,看起来好象新诗拥有比以前要广阔得多的交流舞台。但我们读诗的态度其实已经不是很认真了,或者说一点都不认真。表面上很热闹,但是交流的深度确实是一个问题。过去的好诗可能是要广泛的流传的,大家交口传诵之后,还要去品味和鉴赏,挖掘其中的妙处。就算是今天的好诗比过去多吧,问题在于,诗人哪里还有多少去“鉴赏”别人诗歌的兴趣?一首诗歌在网上发布了,凭感觉觉得这诗不错,于是回个贴叫声好,有点文艺基础的拿些时髦的话语往上面一套,这就完了,然后是被大水冲跑。我们说,在网络上,数量的巨大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诗歌鉴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要在网上使诗歌鉴赏成为一种趣味和风气,这本身就是很难的。

  至于沙龙和笔会,一方面这好象是精英们做的事,他们的标准总是同大众有隔阂的。另一方面,沙龙和笔会总是有一些所谓的“名诗人”的,特别是某些笔会,比如说诗刊办一个笔会,带有官方的性质。于是总要专门拿一些名诗人的诗歌来解读和鉴赏,要去刻意地找出这些诗歌的妙处,我个人感觉这种鉴赏可能会失去有失中立和公正,当然倒不是说这种方式没有必要,总不能让大家拿着自己的诗稿一哄而上吧。关键还是在于形成普遍的诗歌鉴赏的风气,这样,我们所看到的好诗才不会只是冰山的一角。我常常发现,某些四五十岁以上的诗人总喜欢感慨:“这十年来的好诗真是太少了!”,我总是觉得,如果他(她)没有看过这十年来诗歌总数的万分之一,好象是没有充分的理由说这话的。而事实上,我怀疑他们(她们)是否认真地看待过其中的百万分之一。

  对于诗人来说,他(她)可能只想道出自我的心声,而不需要一个外在的诗歌立法者。不论别人怎么看,甚至就没有人去看,他(她)也会坚持写下去。诚然,诗歌始终是最侧重自我表达的文学形式,诗歌也不会灭亡,只要有人,就有诗人,甚至可能文字还没有诞生,诗歌就诞生了,只不过没有记录。但存在的东西总是要发展的,诗歌要发展就需要鉴赏力,需要鉴赏的主体,也需要鉴赏的主客观标准。要培养鉴赏力就要允许误读和曲解,就需要大家有一个读诗的态度和本土化的文艺理论,就需要诗人和诗人群体乃至大众之间的互动,甚至需要考虑和文化市场的结合。开始可能是各说各的,觉得你没有读懂我我也不理解你,但后来就也许能说到点子上。不是读者读不懂诗,而是他们缺少读诗的方式和方法——我一直坚信这一点。就象一个近视的人,你总得给他一副眼镜,才能让他看清楚周围的一切,知道你在写些什么东西。鉴赏力就是这副眼镜,我希望看到更多戴上这副眼镜的人。

标签: 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