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里的“五斗米”应该如何解释?

非凡网 41 0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里的“五斗米”应该如何解释?-第1张图片-非凡网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里的五斗米,原本指的是当官的俸禄,后来指的是做人的尊严与气节。在纵观几个“五斗米”的历史故事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个的“五斗米”文化竟然是中华文化很有意思的一个部分。“五斗米”的本质,就是维护自我人格的尊严,保持气节。所以古人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故事和说法流传。

最早的类似于“五斗米”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饥荒之年,齐国的一位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施舍食物,对一位饿得要死的饿汉说:“喂!来吃吧!”没曾想,那饿汉轻蔑地回了一句,“我就是因为不吃你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样子的。” 这一下,搞得那个贵族都脸红,还跟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还是不肯吃,最后饿死在了路边。

这个故事后来被《礼记》收录,成为儒家经典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里的“五斗米”应该如何解释?-第2张图片-非凡网

陶渊明生于魏晋,系出名门。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他性格耿直,胸怀大义,年轻时就立下了“大济于苍生”之志。然而,国家的腐败,社会的动荡,让他对官场产生了厌恶感,在几次因为生活所逼去做官后,又因为看不惯官场的腐朽恶劣的作风而几次辞官,宁愿种田维持生计。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在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的经历中。这一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又一次上面派人下来检查工作,有人好意劝他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这一劝不要紧,陶渊明叹气道:“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才当了80多天的官职,永远脱离了官场。

有意思的部分是,他辞官后,生活越发艰难,读书写作,还要自己动手种田吃饭。上面有些领导看不过去了,就派人给他送米和肉,他表示拒不接受。朝廷知道他是个人才,也多次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在陶渊明看来,这个腐败的官场,是不值得他为了“五斗米”而放弃自己灵魂的自由,人格的尊严和独立的。最后,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里的“五斗米”应该如何解释?-第3张图片-非凡网

在中华文化的这一部分中,更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古代只要你是个人才,还有人配合、成就一个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没有这样的故事发生了,很多人都是争着,抢着,为了“五斗米”而光荣献身了。

标签: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