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何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非凡网 28 0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东晋著名隐逸诗人。他曾经写《五柳先生传》以自我描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时人认为这是陶渊明对自己的如实记录。陶渊明“亲老家贫”,于太元十八年被聘为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职,不久即解职归田。后来他一度出任桓玄幕僚,桓玄自立为帝,他立刻辞去官职。刘裕打败桓玄,迎安帝复位,陶渊明出任刘裕镇军,参军,他对亲朋说只不过是赚点酒钱而已。义熙元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吩咐把县里的公田都种上秫谷,说“让我有酒常醉就知足了。”八十多天后,郡督邮到彭泽视察,县吏告诉他应该“束带见之”,陶渊明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即辞官归家,从此退隐田园,躬耕垄亩,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适生活。

陶渊明自幼博览儒家经典,有追求仁政辅佐明君的政治理想。然而东晋自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执政,政治腐败混乱,陶渊明看清了个人理想的不可行,只能独善其身,归隐乡间,留下了传世佳作《桃花源记》。

标签: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