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如何理解词中之帝用血书写的《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前言这首词是南唐后主亡国以后写的一首《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萊,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一、何谓血书之词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王国维评价李煜的时候,认为他是“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但是王国维还给了一个参照物,就是宋徽宗赵佶,他认为李煜和宋徽宗的境界不同。李煜“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这一点赵佶比不上。
要理解题主所说的“词中之帝用血书写的《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不妨把宋徽宗和李煜的作品比较一下。
二、宋徽宗《燕山亭》我们先看一下这首《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这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词, 杏花被赋予了人格精神,以其冰清玉洁的品质、燕脂匀注的美貌,令仙女都自惭形秽。可惜光阴催老,偏又经雨打风吹。
在一个凄凉院落,花、人相对,物我相怜,愁苦而凄凉。宋徽宗被俘北上,杏花因风而飘落,有天涯沦落之感。
这首词真实感人,不经历痛彻心扉的苦难,写不出这种作品,因此被王国维认为是”以血书者也“。
不过王国维还认为赵佶仅仅是“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和李煜比起来格局“其大小固不同矣。”
二、李煜词李煜的这首《浪淘沙》当然也是“自道身世之戚””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萊,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思往事,看今朝,自然更倍增伤感。幽闭于秋风庭院中,谁能来看我呢?后来赵光义真得派人来看他了,就是南唐的旧臣徐铉。徐铉见了李煜后,李煜对亡国颇有恨意,以至“相持大哭、坐默不言”。
从这首词下阕也能看出李煜的悔恨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萊。当年决断失误,如今复国无望,纵有悔恨,又有什么办法呢?只好感慨地望月思乡而已。
徐铉听到李煜说出 “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 ”以后,大惊失色,不敢隐瞒,所以赵光义派人去送毒药赐死李煜。
三、李煜“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王国维说李煜 “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是对他亡国以后的众多作品的评价,例如其《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王国维的眼中,李煜的词中不仅仅是自己的血和泪,而是所有受苦受难者的血和泪。所以说:其大小固不同矣。
四、李煜之死李煜被毒死的故事出自于北宋王铚的《默记》,这本书被《四库全书》收于子部小说家类。不好说是真是假。《宋史·南唐李氏世家》记载说,赵光义其实对李煜不错,还去掉“违命侯”的称呼,封为“陇西郡公”。李煜是病逝的,并不是赵光义赐死的:
“太宗即位,始去违命侯,加特进,封陇西郡公……太宗尝幸崇文院观书,召煜及刘鋹,令纵观,谓煜曰:「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策多卿之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煜顿首谢。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历史有时候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到底真相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结束语李煜生不逢时,在太平时代的话应该是个好皇帝,可惜生在乱世。最了解李煜的是他的旧臣徐铉,在李煜死后他评价到:
以厌兵之俗当用武之世,孔明罕应变之略,不成近功;偃王躬仁义之行,终于亡国。道有所在,复何愧欤!《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徐铉说李煜敦厚善良,在兵戈之世,却有厌战之心,即使是孔明在世,也难保社稷;既已躬行仁义,虽亡国又有何愧!
@老街味道
标签: 浪淘沙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