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范仲淹的改革为何走向失败?

非凡网 39 0

宋朝范仲淹的改革为什么走向失败?

宋朝范仲淹的改革为何走向失败?-第1张图片-非凡网

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而步入仕途后,因直言进谏,呆在京城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外放在地方为官。庆历新政之前,范仲淹一直陕西前线抗击西夏,御边效果卓有成效,西夏李元昊与大宋和谈后,范仲淹于庆历三年被调回东京任参知政事。宋仁宗想用范仲淹朝廷改革。

一、改革目的——抑制“三冗”。

宋仁宗急于改革,是因为“三冗”问题负担太重!所谓“三冗”就是:

一是“冗官”。宋朝因为得国不正,总是担心臣子效仿,在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想方设法对臣子朝廷分权,进而产生“冗官”。冗官产生的具体原因有:机构重复设置,机构多;兵将分离造成带兵的多;科考取仕多; “恩荫”泛滥;“买官”成风。

二是“冗兵”。兵将分离导致将对兵的训练、管理不到位,从而造成兵员素质下降。质量下降就从数量上来弥补,自然就造成了“冗兵”。

三是“冗费”。官多、兵多,自然各种开支费用就大;另外,宋朝实行募兵制,军饷就是天文数字。澶渊之盟与西夏方儿以后,每年要贡给辽国、西夏大量的岁币、绢匹,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造成了“冗费”。

二、改革举措——范仲淹改革十策。

宋朝范仲淹的改革为何走向失败?-第2张图片-非凡网

宋仁宗当时有锐意进取之心,多次询问范仲淹当世之事,有意实行改革。范仲淹认为朝政积弊较深,不是朝夕就能改变的,因此并没有下定决心提出改革方案。但宋仁宗亲自手写诏书赐范仲淹,并把范仲淹、富弼约到天章阁内,准备好笔墨纸砚,让他们当面写出方案:

《宋史.列传七十三》: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帝再赐手诏,又为之开天章阁,召二府条对,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六》:帝既擢任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数令条奏当世务。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然事有后先,且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能也。”帝再赐手诏督促,既又开天章阁召对,赐坐,给笔札,使疏于前。仲淹、弼皆惶恐避席,退而列奏,言十事:

宋仁宗这是“赶鸭子上架”,让本来就“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只能迎难而上!范仲淹很快拿出了改革方案,即《答手诏条陈十事》,(以下引用均来自《宋史.列传七十三》):

一曰明黜陟。二府非有大功大善者不迁,内外须在职满三年,在京百司非选举而授,须通满五年,乃得磨勘,庶几考绩之法矣。就是明确官员的升降问题,没有大功劳大善举不能升迁。二府内外在职人员至少要干满三年才能考虑升迁;在京各衙门的官员如果不是推选或科举而任职的,至少要干满五年,才能进行升迁考核……这是针对宋朝当官满三年,不管有没有业绩,一般都要升迁的旧习惯而提出的改革举措。

二曰抑侥幸。罢少卿、监以上乾元节恩泽;正郎以下若监司、边任,须在职满二年,始得荫子;大臣不得荐子弟任馆阁职,任子之法无冗滥矣。这一条是针对“恩荫”制度的弊端而发的。所谓乾元节就是宋仁宗的生日,在皇帝生日这天,是要开恩荫的,范仲淹建议少卿、监以上的职位乾元节恩补可以去掉。正郎以下的官必须干满两年以上的才能让子孙“接班”。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龙图阁等馆阁,大臣们不得推荐自己的子弟担任。

三曰精贡举。进士、诸科请罢糊名法,参考履行无阙者,以名闻。进士先策论,后诗赋,诸科取兼通经义者。赐第以上,皆取诏裁。余优等免选注官,次第人守本科选。进士之法,可以循名而责实矣。这一条是针对科举弊端而言的,认为进士应该先考策论,然后再考诗赋。策论写得好、诗赋写得差一点的为优等生,策论写得一般、诗赋写得好的为次等生。优等生直接给出拟授官职,次等生等待进一步选拔。范仲淹建议让进士名实相符。

四曰择长官。委中书、枢密院先选转运使、提点刑狱、大藩知州;次委两制、三司、御史台、开封府官、诸路监司举知州、通判;知州通判举知县、令。限其人数,以举主多者从中书选除。刺史、县令,可以得人矣。范仲淹认为刺史、县令这些职位与百姓休戚与共。建议重要岗位由上级主管部门提名推举,然后干部部门考察这些被推举的人历任业绩,根据举荐的多少和业绩考核结果,择优录用。

五曰均公田。外官廪给不均,何以求其为善耶?请均其入,第给之,使有以自养,然后可以责廉节,而不法者可诛废矣。范仲淹则认为只有“厚禄养贤”, 才能减少外任官员贪腐,清廉的地方官才能管理好地方。真宗时定下的职田不应取消,而是需要公平分配。

六曰厚农桑。每岁预下诸路,风吏民言农田利害,堤堰渠塘,州县选官治之。定劝课之法以兴农利,减漕运。江南之圩田,浙西之河塘,隳废者可兴矣。宋朝因为冗官、冗兵的弊政,全国人民都热衷于当官和当兵,所以对立国之本的农业反而轻视了。范仲淹希望朝廷下大力气发展农业,派专人兴修水利,让农业成为立国之本。

七曰修武备。约府兵法,募畿辅强壮为卫士,以助正兵。三时务农,一时教战,省给赡之费。畿辅有成法,则诸道皆可举行矣。这一条是针对“募兵制”的弊端而提的。范仲淹建议,恢复府兵制,招募壮丁,作为正兵,一年四分之三的时间种田,四分之一的时间训练。并建议先在京畿的军队中试行,有效果了再推行到其它地方。

八曰推恩信。赦令有所施行,主司稽违者,重置于法;别遣使按视其所当行者,所在无废格上恩者矣。宋朝三年京郊祭祀颁布的惠及百姓的“恩泽”往往被地方官员“打折”,使皇恩不能落实。因此,范仲淹建议对“贪污”恩泽的官员要严惩,并且每次恩信下去时,同时派人到各地巡查,推动皇恩落实。

九曰重命令。法度所以示信也,行之未几,旋即厘改。请政事之臣参议可以久行者,删去烦冗,裁为制敕行下,命令不至于数变更矣宋仁宗时候的法律,制定与颁布的时候都很草率,颁布了没法执行,造成了朝令夕改的现象。同时,法律条款很多,许多也没法一一落实。范仲淹建议,对法律条款数量要少而精,容易执行。法律制订时要反复协商,要有广泛的民意基础,确保不会出现朝令夕改现象。

十曰减徭役。户口耗少而供亿滋多,省县邑户少者为镇,并使、州两院为一,职官白直,给以州兵,其不应受役者悉归之农,民无重困之忧矣。范仲淹认为宋朝比唐朝人口少,县却没有减少,各级地方官吏也没有减少,还增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赋税、徭役都比唐朝多出好几倍。范仲淹建议,压缩县级编制,精减县级办事人员,多余的人回去务农,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富起来。

范仲淹这改革十策,前五条和最后一条都是和吏治有关,核心都是汰减“冗官”;一条是关于农业的,一条是关于军事的,另外两条是关于法令的。就是今天我们读了,也觉得切中肯綮。何况是当时感同身受的宋仁宗呢?宋仁宗非常满意范仲淹的改革十策。立即批转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执行。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讨论后,认为第七条军队改革从京畿试行,怕激起禁军兵变,暂时不适宜执行,宋仁宗同意,让另外九条制订详细实施细则,颁布执行。

《宋史.列传七十三》: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三、改革实施——政治局面焕然一新

宋朝范仲淹的改革为何走向失败?-第3张图片-非凡网

范仲淹虽然觉得改革不能急,但一旦被宋仁宗委以重任,就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全心全意投身改革之中:

一是率先实施“择长官”。庆历三年10月,经过范仲淹严格考核推荐,朝廷颁诏,任命张温之、王素、沈邀、施昌言四人分别为河北、淮南、京东、河东都转运按察使。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六》:丙午,以盐铁副使张温之为河北都转运案察使,知谏院王素为淮南都转运案察使,盐铁判官沈邈为京东转运案察使,用富弼、范仲淹等言也。二是下发磨勘新法。紧接着十月底,经过范仲淹修改、完善,朝廷颁诏下发磨勘新法,官吏升迁按新法考核,“明黜陟”也付诸于行动。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六》:壬戌,诏二府新定磨勘式。自是法密于旧。 三是主持起草《任子诏》并请仁宗颁布下发。对恩荫的年限和范围进行了限定,同时打击了恩荫制度的一些变通做法,即一些大太监安排的人长期占据重要岗位的现象。并安排专人到全国各地明察暗访,对发现的人才予以提拔,对贪官庸才朝廷处置。朝廷还下诏:现任、前任两府子弟、亲戚不得进馆阁。这样,“抑侥幸”也开始了落实。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六》:癸未,诏:“馆职有阙,以两府、两省保举,然后召试补用。自今见任、前任两府及大两省已上官,不得陈乞子弟亲戚馆职并读书之类。”《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六》:丁亥,诏更廕补法:长子不限年,馀子孙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廕。自是任子之恩稍杀矣。四是下诏限制职田,落实“均公田”。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六》:壬辰,诏限职田。 五是颁布贡举新法。加强策论在科举考试中的比重,同时,允许州县办学,把教育与科举结合起来。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六》:戊午,以南京府学为国子监。 庚申,许广州立学。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六》:(庆历四年三月)乙亥,下诏令州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属部官为教授,三年而代。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六》:三场,先策,次论,次诗赋,通考为去取,而罢贴经墨义。六是韩琦在陕西前线推行变法。除了在考核的基础上升降官吏外,还对军队中的老弱病残予以淘汰。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六》:察官吏能否,升黜之。又以兵数虽多,而杂以疲老,耗用度,选禁军不堪征战者,停放一万二千馀人。七是根据范仲淹的改革十策,修订干部管理的有关条例,不合适的删除。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六》:丁巳,诏天章阁侍读曾公亮删定审官、三班院、流内铨条贯,从范仲淹请也。八是将部分县降格为镇,落实“减徭役”建议。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六》:己丑,省河南府颍阳、寿安、偃师、缑氏、河青五县并为镇,又析王层县隶河南府,始用范仲淹议也。庆历新政实施仅短短的半年时间,北宋政治局面就开始焕然一新。汰冗官、精贡举、办教育、减恩荫……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改革结果——中途夭折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精简冗官”,这种吏治改革必然触动了到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既得利益者及保守势力必然会反扑,想方设法阻挠新政实施。他们用的卑劣招数有:

首先,舆论上贬低新政。宣扬新政规模太大,难以施行。诋毁《任子法》让皇恩变薄了,磨勘法太繁琐了,抑侥幸给官员行政带来不便了……等等。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六》:然规模阔大,论者以为难行。及案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自安。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 其次,监察弹劾。按察使对新政不时弹劾,不断动摇仁宗的变革决心。

其三,打击新政支持者。范仲淹变法,有许多支持者,比如滕宗谅(即滕子京)、张亢、石介等。既得利益者就打击这些新法的支持者,弹劾滕子京、张亢贪污挪用机要费。幸亏范仲淹力保,两人才没下狱,但都被贬谪。而杜衍的女婿苏舜钦等人直接被贬为庶民。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六》:徙知虢州滕宗谅知岳州。时中丞王拱辰言其盗用公使钱,止削一官,所坐太轻,故再谪。 其四,用卑劣手段污蔑。老臣夏竦遭欧阳修弹劾被贬,就派人伪造石介与富弼的往来书信,指诬他们欲效伊尹、霍光行废立之事。仁宗不信,但范仲淹、富弼开始恐惧。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六》:先是石介奏记于弼,责以行伊、周之事,夏竦欲因是倾弼等,乃使女奴阴习介书,久之,习成,遂改伊、周曰伊、霍,而伪作介为弼撰废立诏草,飞语上闻。帝虽不信,而仲淹、弼始恐惧…… 其五,指责范仲淹等结朋党。宋朝生怕文臣武将结党谋逆,所对朋党非常忌惮。既得利益者就利用这点反复弹劾范仲淹他们结党,把持朝政。宋仁宗曾问过范仲淹如何看待朋党,范仲淹坦荡之人,对朋党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而欧阳修直接上书《朋党论》,指出朋党也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相当于承认新政推行者是君子之朋。触及了宋仁宗的底线。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六》:戊戌,帝谓辅臣曰:“自昔小人多为朋党,亦有君子之党乎?”范仲淹对曰“臣在边时,见好战者自为党,而怯战者亦自为党,其在朝廷,邪正之党亦然,惟圣心所察耳。苟朋而为善,于国家何害也!”

宋朝范仲淹的改革为何走向失败?-第4张图片-非凡网

既得利益者对新政及推行新政的辅臣无所不用其极地弹劾与攻击,终于动摇了宋仁宗变法的决心,正好范仲淹、富弼因恐惧请求外放。宋仁宗顺水推舟地就同意他们外放。

而范仲淹一外放,新政便无人再推行,渐渐地就恢复回了旧政。庆历新政施行一年左右,便中道夭折。

庆历五年正月,宋仁宗受章得象等盅惑,下诏罢免了范仲淹的参知政事职务、富弼的枢密院副使职务。改革的核心人物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欧阳修都被贬出京城,淡出权力中枢。

五、庆历新政失败原因简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有指责保守派太奸诈的,也有指责欧阳修《朋党论》是猪队友助攻的,也有指责范仲淹太过激进的……

宋朝范仲淹的改革为何走向失败?-第5张图片-非凡网

这些都是导致新政失败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在宋仁宗身上。

首先,宋仁宗是个“无定志”的人。这是王夫之的评价。宋仁宗在位期间,两府大臣30年换了40多,造成“吏无适从”,再贤明的能臣,走马灯似的换,也无法做出业绩。范仲淹心怀天下,天下人都知道,宋仁宗也知道,但是庆历新政受到点干扰就让范仲淹外放,范仲淹外放,谁来主持新政的推行?这是明摆着仁宗自己对改革“心无定志”,自己退缩了……

其次,宋仁宗是“妇人之仁”,非“明主之仁”。这是蔡东藩的评价。宋仁宗之所以想改革,是因为“三冗”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但是改革势必要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些人包括许多身边的近臣,但是这些人一哭一闹,仁宗心就软,改革措施就打折扣。像《任子法》,只是象征性地对一部分官二代加个年龄限制,对高官还是不限制。

其三,宋仁宗自己“首鼠两端”。宋仁宗不是昏君,应该知道改革需要得罪一帮人的,对改革遭遇阻力应有心理准备并有钢铁般的决心。但事实上他没有。他一方面逼范仲淹拿方案,一方面又不想伤害既得利益者。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新政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

其四,“朋党论”只是放弃改革的借口。虽然欧阳修承认自己是君子之党,范仲淹也不否认为了做事而结党,但这个与承认不承认没有关系,因为朋党不是承认才存在,也不是否认就不承在,章得象、贾昌期、夏竦不是因为他们不承认是朋党就不是“朋党”。作为一代仁君,对这个应该有清醒判断。

其五,人即使有错,法无错,人废法不应该废。秦惠文王就是这么做的,商鞅变法得罪了贵族和老世族,秦惠文王车裂了商鞅,平息了老世族的愤怒,但商鞅之法保留了,继续不折不扣地执行。范仲淹十策和韩琦的“7+8”方案,有利于国家和百姓,有利于大宋朝的江山稳固,即使范仲淹有朋党问题,也应该“去其人,用其法”,而不是“人贬法废”。秦惠文王能做到的事,宋仁宗为什么做不到?

简单一句话:如果把宋仁宗换成秦孝公,那么庆历新政一定能成功!

标签: 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