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小故事,或许能够说明范仲淹为子孙留下了什么。
第一。范仲淹曾在苏州买屋准备养老,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那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来,改作学堂。不为子孙,而为大众,这是无私。
第二个。有一年在商丘,他命次子范纯仁去苏州运五百斛麦子回来。纯仁当时还很年轻,船过丹阳,他偶遇父亲的老友石延年,得知石延年家中连丧三人,因无钱回乡安葬而滞留丹阳已经两个月,他就把麦子和船送给石延年。纯仁回家后向父亲汇报了石延年落难的事,范仲淹立刻说:“为什么不把麦子和船送给他?”得知儿子这样做了之后,他连连称好。朋友遭难,及时伸援手,财乃身外物,德为子孙修,这是福田。
第三个故事。范仲淹父亲早逝,范氏一族并没有给予他们母子很好的照顾,他的母亲因为生活无着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导致范母死后不能葬入范家祖坟。但是范仲淹做官后并没有记恨族人,反而常常照顾族里的穷人。以德报怨,不计前嫌,宅心仁厚。
第四个。到老年时,范仲淹拿出全部的积蓄,在苏州附近购置1000余亩田产兴建“义庄”。有别于单纯用钱资助穷人,范氏义庄内有义田、义宅、义学,用义田的收入来维持义宅和义学。范仲淹还亲自定下了《义田规矩》,规定了义庄的经营方式和扶助标准,保证贫穷的族人能得温饱、受教育和完成婚丧嫁娶等事,并且规定乡里外姓贫苦人也能得到救济,宋人钱公辅曾作《义田记》记载此事。不留钱财,不遗子孙,这是大爱。
另外,范仲淹的家教有方,他的很多品德,也得到了后人的继承,所以范家才能代代出人才,家族历久不衰。这的确给人很大的启迪。
标签: 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