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鼓励他参加进士考,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终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他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的九品微官奉礼郎,年仅27岁就因病去世了。
他的诗远本《楚辞》,兼取汉魏六朝乐府,善于驾驭神话传说,想象恢奇,意境幽秘,措辞诡诞,设色绚烂,在中唐诗坛别开一面,独树一帜。世人视之为“鬼才”,称其为“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有《昌谷集》、《李长吉歌诗》。
南园,位于现在江苏省太仓市市区,建于明朝万历年,是当时宰相王文肃(字锡爵)营建,占地三十余亩,是李贺读书的地方。他咏南园的组诗共有13首,其中第五、六首最为著名,这是其六。
“我在南园寻章摘句发奋苦读,孜孜不倦琢句谋篇,把所有精力都耗在写作诗文这种雕虫小技上了。不知不觉又到了天将破晓的时候,抬头望去,一弯残月低映窗前,就像当帘挂着一张玉弓。难道我不知道年年在辽海疆场上的那些战斗?那里才是好男儿建功立业的地方啊!纵使像宋玉那样有文才的书生,写那些抒发哀愁‘哭秋风’的绝妙文章,又有什么用呢?”
首句用典,描述诗人书斋生活的情形:“寻章摘句”语出北朝·宋·裴松之为《三国志·孙权传》所作的注:“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雕虫”语出杨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大不为也’。”“雕虫篆刻”原指写作辞赋,这里泛指写作诗文,也有“小技艺”的意思;“老”字作动词,有终老纸笔之间的意思,包含着无限的激愤与辛酸。
次句白描,显现刻苦读书、发奋写作的情状:彻夜不眠,晓月映窗,惨淡苦吟的精神和那只有残月作伴的落寞悲凉的处境形成鲜明的比照,强烈暗示出诗人内心的郁结。满腹心事,引出后两句的感慨,“玉弓”一词,暗点兵象,为“辽海”二句伏线,牵丝带笔,曲曲相关,见出文心之细。
第三句叙述时间和地点,揭示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 “辽海”指东北边境,即唐河北道属地。从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这一带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全然无视朝廷的政令。唐宪宗曾多次派兵讨伐,屡战屡败,弄得天下疲惫,而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如故。国家多难,民不聊生,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一;由于战乱不已,朝廷重用武士,轻视儒生,以致斯文沦落,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二。不言事(战事)而事自明,颇具含蓄之致。
结句直抒胸臆,表达郁积已久的忧愤情怀:“文章”指代文士,实即作者自己。“哭秋风”不是一般的悲秋,而是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此与屈原的“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九章·悲回风》)颇有相似之处。时暗君昏则文章不显,这正是屈原之所以“悲回风(秋风)” 、李贺之所以“哭秋风”的真正原因。
全诗炼字深妙,手法灵活,结构精巧,诗人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揭示了造成斯文沦落的社会根源,从而深化了主题,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和第五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相比,这一首更为含蓄深沉,更能引发我们对这位天才诗人的痛惜之情。
自古天才多薄命!天才诗人李贺年仅27岁就离开了人世,距他一千年之后,十八世纪中期英国也出了一位天才诗人:汤麦斯·却透顿(Thoms Chatterton 1752-1770),他14岁便精通中古英语,伪造了许多中古诗人的诗作,见者都信以为真。但这位诗人穷困潦倒,终于服毒自尽,年仅19岁。十九世纪初,又出现了一位天才诗人:约翰·济慈(John Keats 1797-1822),他的诗设想幽深、辞藻冷艳,与拜伦、雪莱齐名,为英国浪漫派三大诗人。然而,他也只活了26岁。……悲夫痛哉!
余试以诗解之曰:
寻章摘句耽雕虫,神笔当钩破劲弓。
鬼才长吉史海上,文章千古笑春风。
标签: 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