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读这首唐诗:
中秋夜(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中秋的圆月渐渐升上寒冷的天空,人们都说每个地方都能看到一样的圆月。可是你又怎能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在刮风下雨呢?
很多人都把诗歌赏析为:“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我认为这样赏析没有错,是正确的;可是它没有把诗歌丰富的内容,最美的意境呈现出来,不能让读者感受到读诗歌的快乐。
我觉得应该这样赏析:马琳同学,中秋之夜,当你和爸爸、妈妈一起抬头看天上的圆月,一定觉得天空很漂亮,月亮很漂亮;可是当爸爸、妈妈都在家里,而你却一个人站在杭州西湖边看月亮,请你想象一下,是不是会感到天空很寒冷,月亮虽圆,可却无心看,只想着爸爸和妈妈,你会想:他们那边在刮风下雨吗?诗人也一样,一个人远在他乡,心中想着家乡的亲人,他想:家里在刮风下雨吗?可是诗人并不只是想着自己,诗人想:世界这么大,每个地方都是不同的;世界这么大,每个人看圆月的心情却是不同的,有的人高兴,有的人痛苦,甚至心里在刮着风下着雨。你知道心里会刮风下雨吗?一定不知道的,可是当你长大了,就会知道,有时心里也会刮风下雨的。
我认为这样赏析能把诗歌本身的快乐带给读者,而“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最多只是诗人无心插柳之举。
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是用这种方法教我读诗歌的,只要能把诗歌表面的意思解释出来,然后用一种标准化的、流水线般地品读诗歌的方式,最后大多归结为:“诗歌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想想,这样读诗歌味同嚼蜡;如果是我,我是不会喜欢诗歌了。
现在,小学生课余,老师会有经典诵读推荐,可是如果用这种味同嚼蜡般地方法读诗歌,我想小学生们是不会喜欢诗歌了,不仅没有起到读经典诗歌的好处,却是有害了。我在这里请各位高手,帮助小学生解释这些经典诗歌,让他们感到诗歌本身带给他们的快乐。下面我摘录了十首诗歌,祈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乌衣巷(唐˙刘禹锡)
杨柳枝词九首【其二】(唐˙刘禹锡)
南陌东城春早时,
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
须得垂杨相发挥。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微雨夜行(唐˙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遗爱寺(唐˙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春风(唐˙白居易)
春风先发苑中梅,
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
亦道春风为我来。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悯农二首【其一】(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二】(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在这里提两个要求:一、译文要准确;二、解释要让小学生感到诗歌本身的快乐。
我在前面说应该这样赏析,并不是说我赏析得多么好,或者说应该这样赏析,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赏析。
小伙伴们,如果中国之少年,特别是身处穷乡僻壤的儿童,能人手一本,捧着你解释的古典诗歌的书,感到了读诗歌的快乐,以让他(她)们感到中国文化之力量,或者以慰藉他(她)们寂寞的童年,则善莫大矣!
标签: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